保定市蠡县非遗瑰宝:戳脚、八闪翻武术、二踢脚、筋角弓与郜家小磨香油的文化密码
在燕赵大地的历史长河中,保定市蠡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了众多承载着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刚柔并济的武术绝技到惊天动地的爆竹技艺,从匠心独运的弓箭制作到香飘万里的传统香油,这些非遗项目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诉说着蠡县人民对技艺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戳脚:北腿之杰的千年传承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戳脚,全称“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
,被誉为“北腿之杰”
,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温家流派,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中已有雏形。
清代嘉庆年间,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冯克善结合实战需求创编戳脚基础,后经段老绪、刘观澜兄弟等人完善,于1820年传入蠡县赵锻庄村,逐步形成十八趟基础套路,涵盖文趟子、武趟子两大体系。
2013年,戳脚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方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
技艺特征与攻防哲学
戳脚以腿法为核心,拳脚并重,形成“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
的技击理念。
文趟子套路紧凑,架式较小,动作严紧灵活,劲法寓刚于柔,攻防含蓄;武趟子架式舒展,动作猛烈,刚里含柔,硬攻直进。
其代表技法“玉环步鸳鸯脚”
更因《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描写而广为人知。
此外,戳脚器械体系完备,涵盖刀枪棍棒,形成完整的武术传承系统。
当代传承与社会影响
历经二百余年传承,戳脚在蠡县已展至第七代传人,习练者约2000人,主要分布于赵锻庄、南沙口等20余个村落。
1983年,第四代传人整理出版《戳脚》专着,系统记录技艺源流。
如今,戳脚不仅通过校园传承、社区普及、赛事驱动等方式融入全民健身,更成为连接海内外的文化纽带——刘观澜曾赴东北传艺,魏昌义等镖师走镖三省,让这一拳种的影响力远播四方。
二、八闪翻武术:刚柔并济的北方绝学
历史脉络与流派演变
八闪翻,明代称“八闪十二翻”
,源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记载的“八闪十二短”
技法。
其核心以“上翻下、下翻上”
的翻转动作为特色,包含鼻梁击、胸膛奔等八种基础技法,形成“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
的攻防风格。
清代形成“站桩翻”
基础流派,衍生出翠八翻、健宗翻等分支。
近代以河北高阳段氏为传承脉络,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全国传统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技术特点与器械体系
八闪翻强调手脚并重,步疾手密,力注重腰力贯穿,腿法灵活多变。
其套路涵盖九趟翻子拳、燕青翻子十八趟等空手技法,以及五虎断门枪等器械。
器械制作中,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独具特色,与戳脚、劈挂拳相配,追求吞吐力与搅靠劈重的劲道。
传承谱系与文化价值
八闪翻传承谱系清晰,自第一代传人赵洛灿(字灿益)起,历经刘攀贵、魏昌义等六代传人,形成以河北中部为核心的传播网络。
吴斌楼等名家将技艺带入北京,创编《岳氏散手十八势》等着作,推动拳种现代化展。
如今,八闪翻与戳脚融合,技术内容更加丰富,成为北方武术“南拳北腿”
格局的重要支撑。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