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非遗:皮影戏、滦州地秧歌、铁厂双龙与玉田泥塑的文化图谱
在燕赵大地的文化版图上,唐山市以皮影戏的灵动光影、滦州地秧歌的诙谐舞步、铁厂双龙的雄浑气势与玉田泥塑的质朴童趣,构建起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殿堂。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唐山地域精神与历史记忆的具象化表达。
一、皮影戏:光影交织的千年叙事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质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
唐山皮影以驴皮为载体,经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等工序制成影人,再通过灯光投射于白色幕布,配合乐亭方言的唱腔与打击乐,演绎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
其唱腔融合大板、二性板、三性板等板式,形成独特的“掐嗓”
唱法,兼具粗犷与婉转之美。
技艺传承与当代创新
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
,现存剧本500部,如《五峰会》《白蛇传》等。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皮影艺人老龄化、观众流失等问题凸显。
近年来,唐山市通过“非遗进校园”
活动培养年轻观众,并开皮影文创产品(如皮影摆件、动画短片),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二、滦州地秧歌:扭动中的乡土史诗
历史脉络与艺术形态
滦州地秧歌是冀东地秧歌三大流派之一,起源于辽金时期的“报赛之仪”
,盛行于明清。
其表演以“扭秧歌”
为核心,分为妞、?、丑、公子四大行当,各行当动作特征鲜明:妞步小腰活、武?泼辣果敢、文公子扇子功精湛。
伴奏乐器以唢呐、鼓、钹为主,唱词融合固定唱词与即兴填词,内容多反映农耕生活与爱情故事。
文化功能与当代转型
滦州地秧歌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载着祈福、社交功能。
传统上,逢年过节或丰收时节,村民以秧歌队形式走街串巷,传递喜悦。
如今,地秧歌逐渐从祭祀仪式转向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滦州市已展350支秧歌队,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三、铁厂双龙:钢铁之地的龙魂图腾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征
铁厂双龙源于唐代皇家炼铁重镇遵化铁厂村,村民以龙为图腾,结合军事阵法编创舞龙技艺。
双龙表演以“文武结合”
为特色:文龙注重队形变换,如“二龙戏珠”
“盘龙柱”
;武龙融入武术动作,如“龙尾缠身”
“龙身侧翻”
。
龙身长达20米,需20人协作舞动,配以锣鼓节奏,展现力量与灵动的统一。
民俗意义与当代展
铁厂双龙是遵化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每逢春节、庙会必演,寓意祈福驱邪、风调雨顺。
近年来,双龙表演与红色文化结合,在铁厂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展演,成为红色旅游的亮点。
同时,通过“非遗+体育”
模式,将舞龙纳入中小学课间操,传承技艺的同时强健体魄。
四、玉田泥塑:泥土中的诗意栖居
技艺传承与艺术风格
玉田泥塑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以本地红胶土为原料,经取土和泥、捏塑泥胎、合模装笛、敷彩等八道工序制成。
其造型夸张稚拙,如《八仙过海》人物头部放大、身体简化,色彩以红、黄、绿为主,对比强烈。
独特之处在于泥塑内置苇笛,吹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