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清晨带着几分清冽的凉意,薄雾像一层揉碎的纱,轻轻笼着城南的谢家别院。
院角的金桂开得正盛,细碎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风一吹,满院都是甜润的香气。
谢语,谢研去了婉清阁,林婉清坐在后院的葡萄架下,指尖捻着一根藕荷色的丝线,正耐心教谢玥打络子。
小女儿的指尖还带着孩童特有的嫩,捏着丝线时总有些不稳,打出来的结歪歪扭扭。
林婉清便握着她的手,一点点调整力度,声音柔得像院中的晨雾:“玥儿别急,络子要打得匀,得先把丝线绷直了,就像做人一样,心里得有杆秤,才不会失了分寸。”
谢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睫毛上还沾着晨露,亮晶晶的:“娘,等我打好了这个络子,就送给嫂嫂当中秋礼好不好?”
“自然好。”
林婉清笑着揉了揉她的顶,目光掠过女儿额前整齐的刘海,想起前日特意给孩子们裁的新衣裳,嘴角的笑意又深了几分。
自和离搬来这别院,多了几分踏实自在,孩子们的笑声也比从前多了。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下人的轻唤:“夫人,前院来人通报,说……说老爷来了,马车已经停在门口了。”
林婉清捻着丝线的手顿了顿,指尖的力道不自觉重了些,那根纤细的藕荷色丝线竟被生生扯断。
她若无其事地将断丝拢在掌心,只淡淡点头:“知道了,让他去前厅稍坐,我这就过去。”
谢玥仰着小脸看她:“娘,是父亲吗?他是来陪我们过中秋的吗?”
林婉清摸了摸女儿的脸颊,语气平静无波:“父亲或许有要事,玥儿先跟着云溪嫂嫂去前院看看点心蒸好了没,娘去去就回。”
打走女儿,她才起身理了理月白色的素绸褙子,袖口绣着几枝简约的兰草,是她亲手绣的,没有金翠点缀,却透着一股清冽的风骨。
前厅里,谢浩楠正弯腰整理案上的公文。
自从搬离谢府老宅,他除了任上事务,也主动接过了打理别院生计的担子,每日任上当值回来,便是处理田庄和铺子的账目。
听到脚步声,他回头见是林婉清,刚要开口,门外已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谢承业身着一件藏青色的锦袍,腰间系着玉带,鬓角已染了几缕霜色,比上次见面时似乎又清瘦了些。
他走进前厅,目光先扫过屋内的陈设。
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是谢浩楠前些日子临摹的;案上摆着一只素瓷花瓶,插着几枝刚折的桂花;地上的蒲垫是新换的,绣着简单的缠枝纹。
处处都透着寻常人家的温馨,却也少了谢府的奢华,他的眼神暗了暗,最终落在林婉清身上。
“孩子们都安置好了?”
谢承业率先打破沉默,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掩饰的试探,目光不自觉地往门外瞟,像是在寻找孩子们的身影。
林婉清走到桌边坐下,丫鬟及时奉上刚沏好的雨前龙井,热气氤氲中,她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水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却没驱散心底那点疏离:“有浩楠和云溪照拂,都好。
玥儿在跟着云溪学做点心,语儿、研儿去了婉清阁,她们都能独自帮忙处理丝绸铺子的事务了。”
谢承业“嗯”
了一声,左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袖袋,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叠得整齐的地契,递到谢浩楠面前:“西郊那处庄园的地契,之前忙着府里的事,忘了给你。
今日中秋,一并带来了。”
那地契的封皮是暗红色的锦缎,边角绣着祥云纹,一看便知是贵重之物。
谢浩楠一愣,连忙起身推辞:“父亲,这万万不可。
儿子如今打理的田庄已足够支撑别院用度,西郊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