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军营闯闯吧。
男子汉大丈夫,总在家里劈柴也不是办法。
到了军队里,说不定能混个前程,将来……将来还能回来光宗耀祖呢。”
王石一直低着头,这时才缓缓抬起脸。
他的眼睛很亮,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映着院角那棵落尽了叶子的老榆树。
他看着王老实,看着他眼里藏不住的算计——用一个买来的养子,换全家过冬的口粮,这笔账太划算。
他又看向李氏,她脸上那点刚才还急得白的慌乱,此刻已经变成了如释重负,甚至偷偷松了口气,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十三年。
从被裹在破布里的两岁婴孩,到如今能抡动斧头的半大少年。
他想起李氏总在吃饭时把他的碗往边上推,说“干活的在后头吃”
;想起王老实总在他犯错时,抄起棍子就打,嘴里骂着“白眼狼”
;想起自己唯一的念想,就是藏在柴房草堆里的那把小凿子——那是他七岁时在河边一位石匠师傅给他的,磨了八年,磨得木柄光滑,铁头亮,他总在夜里偷偷拿出来,在木头上刻些没人看得懂的花纹。
原来这十三年,就只是一场可以被十石粮买断的荒唐梦。
王石没说话,只是弯腰拔出嵌在木柴里的斧头,轻轻放在柴堆旁。
他拍了拍手上的木屑,动作慢得像在数着什么。
保长看他没反抗,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识时务。
明天一早,让他到村头老槐树下集合,别误了时辰。”
说完,揣着那两个铜板,带着人扬长而去。
院里只剩下他们三个人,风从敞开的院门灌进来,卷起地上的尘土,迷了人的眼。
李氏想说句什么,张了张嘴,最终还是转身回了屋,帘子“啪”
地一声合上,隔绝了所有视线。
王老实蹲回门槛上,重新装上烟丝,打火石的声音在风里显得格外清晰,只是那火星明明灭灭,再也照不亮他眼底的东西。
夜里,柴房的门没关。
月光从门框里淌进来,在地上铺了层薄薄的银霜。
王石躺在草堆上,睁着眼睛看梁上的蜘蛛网。
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带着院子里的柴火味,那是他闻了十三年的味道,此刻却觉得陌生得厉害。
他伸手摸进草堆深处,指尖碰到了那把冰凉的小凿子。
木柄被他的手汗浸得温润,铁头在月光下闪着微光。
他把凿子攥在手里,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纹路,那是他无数个夜晚,凭着感觉刻下的,像河流,像山峦,像他从未见过的远方。
后半夜,鸡还没叫,村里静得只能听见风声。
王石从草堆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
他没有去拿李氏放在门口的包袱——那里面只有两件打满补丁的旧衣裳,他知道那不是给他准备的,只是做给别人看的。
他就穿着身上这件半旧的短褂,手里攥着那把小凿子,悄无声息地走出了柴房。
院门口的灯笼早就灭了,黑漆漆的门洞里像个沉默的嘴。
他没有回头,一步一步走出了王家的院子。
门轴“吱呀”
响了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却没有惊动任何人。
走到村口时,他停了脚步。
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像个弯腰的老人。
他回头望了一眼,王家那座黄土坯房在夜色里只有个模糊的轮廓,窗户里没有一点光亮,像一头沉睡着的、不会醒来的野兽。
风又起了,卷着沙子打在脸上,有点疼。
王石转回头,把小凿子紧紧攥在手里,朝着远处影影绰绰的队伍走去。
天边的月亮慢慢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