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黄梅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前一日还是晴好的日头,第二日一睁眼,窗纸就被外头的雨雾洇成了淡青色,空气里浮着化不开的湿意,连廊下的木柱都渗着细密的水珠。
林婉清坐在窗边的竹椅上,手里捏着半块没绣完的帕子。
丝线是上好的苏绣线,艳红的,是阿楠最喜欢的颜色。
她本该将这抹红绣成朵盛放的石榴花,针脚却在布面上悬了许久,迟迟落不下去——雨打芭蕉的声音太吵了,吵得她心慌。
窗外的雨帘里,恍惚又晃过那个小小的身影。
阿楠刚学会走路时,也是这样的雨天。
廊下积着浅浅的水洼,那孩子穿着虎头鞋,摇摇晃晃地扑向她,小胳膊小腿还没长稳,走三步就要打个趔趄。
她伸手去接,他却故意往水洼里踩,溅起的泥水沾了满裤脚,自己却咯咯地笑,露出刚长齐的两颗小门牙。
“慢点呀。”
她那时总这样笑骂着,把他捞进怀里。
孩子身上带着奶味的热气,在她心口熨帖得很,连潮湿的梅雨天都变得清爽起来。
指尖的绣花针忽然扎了手。
细小的血珠沁出来,在素白的布面上洇开个小红点。
林婉清回过神,将手指含进嘴里,舌尖尝到淡淡的腥甜,眼眶却先热了。
都五年了。
阿楠被拐走那天的记忆,像块烧红的烙铁,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烫得她喘不过气。
那是元宵庙会,街面上挤得水泄不通,阿楠骑坐在谢承业肩膀上,她买了串糖画,正准备拿给阿楠。
忽然人群一阵推搡,她在人群中看到她的阿楠正大哭着被一个人抱着跑出人群。
等他们拼尽全力从人缝里挤出来,那个扎着总角、穿着枣红色小袄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攒动的人头里。
这些年,谢承业在外头跑商,她守着空落落的院子,日子就像口深井,一眼望不到底。
货场的伙计们见了她,总是客客气气地喊“老板娘”
,可她知道,他们眼里藏着同情。
连巷口卖花的阿婆,每次见她路过,都会多塞把栀子花,叹着气说“谢娘子,你要想开些”
。
她想不开。
那些零碎的记忆总在夜里钻出来,像碎玻璃碴子,扎得她心口密密麻麻地疼。
阿楠第一次喊“娘”
,是在某个冬夜。
他着热,小脸烧得通红,迷迷糊糊地抓着她的衣襟,突然就吐出两个字。
她当时眼泪一下子涌出来,抱着他在屋里转了三圈,连谢承业进来都没察觉。
那时候她想,这世上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更动听的声音了。
还有打雷的夜晚。
江南的雷总是又急又响,阿楠每次都吓得缩在被子里抖。
她只好把他搂进自己被窝,拍着他的背哼苏州小调。
孩子的呼吸渐渐平稳,小手却总攥着她的衣角,像抓住救命稻草。
她能感觉到他睫毛在她颈间轻轻颤动,心里又软又酸。
雨停的时候,日头已经偏西。
林婉清把没绣完的帕子收进竹篮,拿起木盆去河边洗衣。
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滑,她走得很慢,倒影在河面上晃晃悠悠,像个没根的影子。
护城河的水涨了些,岸边的芦苇丛绿得亮。
几个半大的孩子脱了鞋,在浅滩里摸鱼,溅起的水花惊飞了停在芦苇上的蜻蜓。
林婉清蹲在石阶上,把衣裳浸入水里,皂角擦在布面上,起了细密的泡沫。
“娘!
你看我抓着虾了!”
一个脆生生的童音飘过来。
林婉清的手猛地一顿,抬起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