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严重的,颜色紫黑,掐着硬,胚乳也干瘪。
你们以后收集的时候,就按这个标准分,好的装一袋,差的装一袋,别混在一起,到时候卖的时候也能多卖点钱。”
他还特意教大家分辨玉米穗的“活力”
:“你们看这穗玉米的苞叶,要是还带着青色,没完全干枯,里面的玉米受冻大多不严重;要是苞叶已经黄脆,甚至霉,里面的玉米十有八九已经冻透了,就不用花太多功夫抢救了。”
妇女们和老年社员们听得认真,纷纷拿起玉米穗对照着分辨。
王大娘拿起一穗苞叶还带青的玉米,解开后里面的颗粒果然只是轻微泛紫,她高兴地说:“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
以前光知道瞎收,现在跟着陈叔学,总算能分清好坏了,也能多救点好玉米。”
陈老五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一会儿指导年轻社员扶秸秆,纠正他们的动作;一会儿帮着分辨玉米穗成熟度,教大家筛选;遇到有疑问的社员,他都耐心讲解,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多年的种地经验传授给大家。
他的棉袄早就被雪水打湿,贴在背上冰凉,可他却浑然不觉,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不是累的,是心里着急,想把所有经验都教给大家,好让合作社少受点损失。
三秒看着陈老五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敬佩。
他知道,陈老五这些“老经验”
,都是几十年在地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关键时刻比书本上的知识还管用。
刚才要是没有陈老五提醒,不知道还要断多少秸秆,浪费多少好玉米。
“陈叔,您歇会儿喝口水!”
三秒递过来一瓶热水,“您都忙活大半天了,别累坏了身子。”
陈老五接过热水,喝了一口,又赶紧递给旁边的社员:“我没事,还能撑得住。
现在正是抢时间的时候,多教大家一点,就能多救一点玉米,咱们合作社的损失就能少一点。”
他说着,又弯腰拿起一根秸秆,继续给年轻社员示范抖雪、撑竹竿的动作。
太阳渐渐升高,寒风也小了些,金色的阳光透过玉米秸秆的缝隙洒下来,落在雪地上,泛起温暖的光。
在陈老五的指导下,社员们扶秸秆的效率高了不少,断秆的情况几乎没有了;收集玉米穗也分了类,好的玉米穗装了满满二十多袋,差的只装了七八袋。
“陈叔,您这老经验真是救命啊!”
老王扛着竹竿走过来,笑着说,“按您的方法,咱们至少多救了十多穗玉米,这要是卖出去,也能多赚不少钱!”
陈老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都是为了合作社好。
咱们种地的,就得懂庄稼,顺着庄稼的性子来,才能有好收成。
这次虽然遇上了雪灾,但只要咱们方法对,齐心协力,肯定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社员们纷纷点头,看着地里渐渐立起来的玉米秸秆,还有堆在田埂边的玉米穗,心里的焦虑少了些,多了些希望。
他们知道,有陈老五这样的“老把式”
在,有三秒这样的带头人在,再大的困难,他们也能一起扛过去。
风还在吹,雪还没化,但玉米地里的气氛却渐渐热络起来。
社员们跟着陈老五学经验,互相帮忙,互相鼓励,在这片受了灾的土地上,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他们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