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赵二婶笑着说,“我跟李大叔他们都商量好了,把这补救的玉米都送合作社,留着让大伙都看看。
一来是提醒大伙别再贪小便宜买假种子,二来也是谢谢合作社这大半年的帮忙——要是没有三秒和陈叔,咱们这损失可就真挽不回来了。”
老王听了,心里一动:“我也正有这想法!
这玉米虽然少,但也是个教训,让大伙都记着,以后好好种合作社的正规种子。”
下午,李大叔、王建国他们也陆续把自家受损地的玉米拉到了合作社。
合作社的院坝里,一下子堆了七八麻袋玉米,有饱满的,有瘪的,还有些带着霉点的,一看就知道收成不好。
社员们听说后,都围过来看,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就是假种子种出来的?也太差了吧!”
“可不是嘛!
我家今年种的‘金穗3号’,一亩收了一千三百斤,这假种子的地,一亩才收一百多斤,差了十倍都不止!”
“以后可不敢买外面的种子了,还是合作社统一采购的靠谱!”
三秒看着围过来的社员,清了清嗓子:“大伙都看到了,这就是贪小便宜买假种子的后果。
虽然咱们通过补救收了点玉米,但跟正常收成比,差得太远了。
这些玉米,咱们就留在合作社,一部分晒干后磨成面,下次开社员大会的时候,煮一锅玉米粥,让大伙尝尝‘教训的味道’;另一部分留着当样品,以后谁家想了解假种子的危害,咱们就拿出来给他们看。”
“好!
这个主意好!”
社员们纷纷赞同,院坝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社员们轮流来合作社帮忙晒玉米。
陈老五每天都来盯着,记录玉米的晒干情况;小林则把对比照片和“假种子危害科普”
贴在了公告栏上,还配上了文字说明——“2o24年假种子事件:六户社员受损,十亩地收成仅为正常产量三成,损失一万八”
。
没过多久,玉米就晒干了。
三秒让厨房的人把饱满点的玉米磨成了面,在社员大会那天煮了一大锅玉米粥。
粥熬得稠稠的,飘着淡淡的玉米香,可社员们喝着,心里却五味杂陈——这粥里,有补救收成的不易,更有假种子带来的教训。
老王喝着粥,眼眶有点红:“这粥虽然香,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是用假种子的教训熬出来的。
以后我一定好好种合作社的种子,绝不再犯糊涂。”
“不光是你,咱们大伙都得记着这个教训。”
陈老五放下碗,翻开笔记本,“我已经把这次假种子事件的前前后后都记下来了,从买种、受损、补救到收成,每一步都写得清清楚楚,以后每年春耕前,咱们都拿出来学一遍,保证再也不让假种子进咱们村的地。”
社员们纷纷点头,碗里的玉米粥也喝得更慢了——他们知道,这碗粥里装的不只是玉米,更是合作社的凝聚力,是大伙对未来的期盼。
夕阳洒在合作社的院坝里,晒好的瘪玉米被装在透明袋子里,挂在公告栏旁边,像一个个醒目的警示灯。
路过的农户看到了,都会停下来看一看,听社员们讲一讲假种子的危害。
而那锅玉米粥的香味,也像一道印记,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提醒着他们:种地要踏实,千万别贪小便宜;合作社是一家人,只有齐心,才能有好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