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还没散尽,望海坡的田埂上就来了几个陌生身影。
领头的是邻村的村支书老林,身后跟着两个扛着锄头的村民,还有一个攥着笔记本的年轻小伙——他们是专门来取经的,听说望海坡遭了冰雹,土豆却几乎没受灾,连夜就约好要过来学学诀窍。
三秒刚在北坡土豆地检查完墒情,远远就看见他们往这边走,赶紧放下手里的小铲子迎上去。
“林支书,这么早就过来了,咋不提前打个电话?我好让伙房准备早饭。”
三秒笑着递过手里的水壶,壶里是刚泡好的蒲公英茶,清热解乏。
老林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抹了把额头的汗:“不麻烦不麻烦,我们也是急着来取经。
前几天听镇上农技站的老张说,你们遭了冰雹,土豆却没减产,我这心里就犯嘀咕——咱两村就隔条河,土质气候都差不多,咋你们的土豆就能抗灾?今天特意带了村里的种粮能手来,跟你们好好学学。”
旁边的年轻小伙叫小杨,是邻村的农技员,他赶紧掏出笔记本,pen帽一拔,满眼期待地看着三秒:“三秒哥,您可得好好给我们讲讲,我们村去年种土豆,一场暴雨就淹了一半,今年要是再遇到灾害,可真扛不住了。”
三秒领着他们往土豆地走,刚到地头,老林就蹲下身,看着地里整齐的垄沟呆。
望海坡的土豆地,垄起得比邻村的高半尺,土块敲得细碎,靠近根部的地方还培着一圈新土,哪怕刚下过小雨,垄沟里也没积多少水。
“你们这垄,咋起得这么高?”
老林伸手量了量,惊讶地问。
“这就是咱抗灾的关键——深栽。”
三秒蹲下来,拿起小铲子,在一株土豆苗旁边轻轻刨土。
铲子刚下去没几寸,就露出了埋在土里的茎秆,再往下刨,三个圆滚滚的土豆露了出来,薯皮光滑,没半点损伤。
“咱种土豆的时候,比平时多往下埋两寸,垄起得高,土层就厚,像给土豆盖了层‘土被子’,冰雹砸下来,力量被土层卸了,暴雨来了,水也能顺着垄沟流走,伤不着地下的块茎。”
老林凑过去,仔细看着刨开的土坑:“这么说,深栽不仅能抗冰雹,还能防涝?”
三秒点点头:“可不是嘛!
去年冬天改地的时候,我特意让社员把垄起得比往年高,当时还有人说费力气,现在看来,这力气没白费。”
小杨在旁边飞快地记笔记,连三秒刨土的角度都画了下来:“三秒哥,深栽的时候,种子埋多深合适?行距株距有没有讲究?”
三秒站起身,指着地里的土豆苗说:“种子埋个五六寸深,行距保持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土豆长出来有空间,根系能扎得深,不仅抗灾,还能多结薯。
另外,出苗后要多松土,松到土层下三寸,让根系能呼吸,不然土板结了,土豆容易长畸形。”
跟着来的老郑是邻村的种粮能手,种了二十多年土豆,他蹲在地里,扒开土豆苗的根部看了半天,突然拍了下大腿:“我知道咱差在哪了!
咱村种土豆,总想着浅栽出苗快,种子埋个两三寸就完事,垄也起得矮,一遇到灾害,土豆要么被砸伤,要么被淹,原来问题出在这!”
三秒笑着说:“刚开始咱也没经验,是我爷爷跟我说,老辈人种土豆就爱深栽,说‘深土藏薯,不怕风雨’,我才试着改了种植方法。
后来又请教了农技站的老张,他说深栽能让土豆的根系更达,吸收养分更足,不仅抗灾,还能提高品质。
你们看这土豆,沙瓤率比浅栽的高不少,口感也更好。”
说着,三秒刨出一个刚成熟的土豆,擦了擦上面的泥,递给老林:“林支书,您尝尝,这是刚刨的,还带着土腥味,跟浅栽的土豆比,口感差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