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袋土豆种来串门。
老人的布鞋上沾着泥,显然是刚从地窖出来。
“按你爷说的,铺了三层稻草。”
他把土豆种往地上一放,布袋上还印着“抗灾品种”
四个字,“我家那口子说,这才是正经的家底。”
三秒爷爷正在晒玉米种,竹匾里的籽粒在阳光下摊成金红色。
“家底不在钱匣子里,在粮仓里。”
老人抓起把玉米种往陈老五手里塞,“你看这成色,明年种下去,保管比今年还强。”
陈老五的手在衣角蹭了蹭,接过玉米种时,指腹轻轻捻着籽粒,像是在数自家的羊。
“账本我也算过了,”
他突然说,声音有点闷,“今年多挣的钱,够给孙子买台学习机了。
但我更高兴的是,窖里藏着的种子,够种三亩地。”
三秒蹲在旁边翻晒土豆种,听见这话忍不住笑。
阳光落在三个装满种子的竹匾上,把土豆的白、玉米的黄、红薯的红,都染得暖洋洋的。
她想起账本上的数字,突然觉得那些阿拉伯数字,远不如这些实实在在的种子让人心里亮堂。
收工时,三秒把账本拿出来,在“留种5o斤”
后面添了行字:“明年能收5oo斤”
。
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却像在她心里种了颗种子,带着股沉甸甸的盼头。
爷爷凑过来看,在“5oo斤”
旁边又添了个“+”
号。
“土地不欺人,”
老人拍了拍她的头,“你对它用心,它给你的,永远比账本上算的多。”
风从粮仓的窗缝钻进来,带着股干燥的谷物香。
三秒望着堆在墙角的种子袋,突然明白账本里的收成,从来不止那些能数清的钱。
那些藏在籽粒里的阳光、雨水、汗水,那些等着明年破土而出的希望,才是土地给的,最厚实的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