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她想起爷爷的话,伸手摸了摸,秸秆确实不扎手了。
她试着往土里埋了颗玉米粒,想看看地温够不够,埋的时候手指能感觉到土壤的温度,比前两天明显暖了些。
傍晚收工时,村里的广播响了,说未来三天有冷空气,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霜冻。
三秒心里一紧,赶紧往地里跑,想给西坡的新翻地再盖层秸秆。
跑到地头时,看见爷爷已经在忙活了,他带来的麻袋里装着刚割的稻草,正一把把往地上铺。
“晚了就来不及了。”
爷爷喘着气说,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这层稻草能挡挡寒气。”
他年轻时经历过倒春寒,知道乍暖还寒时最容易伤地。
三秒赶紧帮着铺稻草,金黄的草叶在新翻的土地上铺开,像给土地加了层棉被。
远处的夕阳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投在铺好的稻草上,像幅温暖的剪影。
“爷,您咋知道要降温?”
三秒擦着汗问。
爷爷指了指天边的晚霞,红得像火烧:“晚霞烧得凶,夜里要降温。”
这是他从老辈那里学来的看天法子,比广播还准。
夜里果然起了霜,窗玻璃上结了层薄冰。
三秒担心地里的秸秆被冻住,天不亮就往地里跑。
跑到地头时,看见爷爷已经在掀稻草了,霜花从草下冒出来,像撒了层白糖。
“你看这土。”
爷爷扒开稻草,底下的土是黑褐色的,没结霜,“秸秆保住了热气。”
他抓起一把土,里面还带着暖意,“这就是秸秆跟土地说的悄悄话。”
三秒蹲下去,看见自己昨天埋的玉米粒吸了潮气,种皮已经有点胀。
她突然明白,那些覆盖在土地上的秸秆,不仅是棉被,更是信使,把阳光的暖意、雨水的滋润,一点点传递给等待苏醒的土地。
回家的路上,朝阳把稻草上的霜花照得晶莹剔透。
三秒看见爷爷的背影在田埂上移动,像株倔强的老玉米,深深扎根在这片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上。
她突然觉得,自己要学的不只是种地的技术,更是这种与土地对话的耐心。
吃过早饭,三秒找出爷爷那本《农谚大全》,翻到夹着书签的那页。
她用红笔在“秸秆盖地,赛过棉被”
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旁边还加了句自己的话:“土地有灵性,得慢慢等。”
窗外的阳光照在书页上,那些黑色的铅字仿佛也有了温度,像爷爷手心的温度,像秸秆下土地的温度,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