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次拾穗儿因为找不到关键文献,急得趴在桌子上哭,苏晓什么也没说,只是坐在她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背,等她哭完,递给她一张纸巾,陪着她一起在文献库里检索,直到凌晨一点找到那篇论文。
团队的支撑,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拾穗儿前行的路。
她明显地消瘦了,脸颊凹陷下去,下巴尖得有些硌人,眼下的乌青越来越重,像涂了淡淡的墨,可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亮,像戈壁夜空里最亮的星。
有时,她会对着某篇英文论文陷入长久的沉思,手指在“rhiZObiUm COmpetitiOn(根瘤菌竞争)”这个词组上反复摩挲,眉头皱得紧紧的。
有时,她会因为一个不理解的专业术语,烦躁地用手敲打自己的额头,嘴里小声念叨:“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时,她又会因为看到“沙枣与沙棘根系分泌物可促进特定微生物生长”这样的表述,兴奋得双眼发亮,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都变得轻快起来。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深夜。
那天晚上,图书馆里只剩下拾穗儿一个人,窗外的路灯在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把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上。
她已经连续查阅了七八个小时的资料,眼睛干涩得发疼,看东西都有些模糊,连打哈欠的力气都快没了。
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准备合上最后一本厚厚的《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明天再继续。
就在她的手指碰到书脊时,一篇夹在书页里的论文摘要吸引了她的目光——标题是《关于戈壁特定生境下根瘤菌种间竞争与互利共生平衡点的研究》,作者是一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教授,论文发表在一本不太起眼的期刊上,纸张都已经泛黄了。
她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原本沉重的眼皮瞬间睁大。
她迫不及待地把论文抽出来,几乎是屏住呼吸,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论文里提到,沙枣和沙棘都依赖根瘤菌固氮获取养分,但在戈壁土壤中,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的次生代谢物质不同,会改变根际微生物环境,导致沙枣依赖的“中华根瘤菌”和沙棘依赖的“弗兰克氏菌”相互抑制,争夺土壤中的碳源和氮源,最终导致两种植物都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出现萎蔫、枯黄……
“相互抑制……是根瘤菌!问题出在根瘤菌上!”
拾穗儿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起来。
她像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所有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
她一把抓起笔记本和那本期刊,几乎是冲出了图书馆,朝着实验室的方向飞奔而去。寂静的校园里,只有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