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单纯的容貌。
图像下方,并非供奉的牌位,而是一块厚重古朴、打磨光滑的青黑色石碑。
石碑正面,由村里最有学问、曾做过秀才的老先生执笔,经煜霄和泠霜亲自审定修改,用最质朴却真挚的文字,详尽记述了此次幽冥之劫的惨烈、村民的苦难、以及最终在团结与不屈中重生的历程。
文中刻意淡化了煜霄和泠霜的个人作用,着重强调了每一位村民的付出与勇气,最后才略笔提及二人的相助之功,并刻下警世之言,告诫后人须时刻铭记教训,同心同德,方能守护家园永续平安。
石碑的背面,则密密麻麻却工整地刻满了所有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村民的名字,无论男女,无论老幼,一个不落。
这意味着,这座庙宇,这座“守护阁”
,纪念的是花林村每一位为家园重生付出过血汗的平凡英雄!
庙宇落成之日,全村举行了最为盛大而庄严的仪式。
没有三牲祭品,没有奢华布置,只有村民们自带来的最洁净的五谷、鲜果和清水,以及他们最真挚的感恩之心与对未来的祈愿。
香烟袅袅,诵经声声(请的是附近镇上有名的居士前来念诵祈福经文),充满了肃穆、希望与一种新生的力量。
煜霄和泠霜站在人群前方,仰望着那墙上的图像和厚重的石碑,心中感慨万千,难以言表。
他们从未追求过香火供奉,名利于他们如浮云。
但此刻,置身于这由最纯粹愿力凝聚的场所,感受着村民们那毫无杂质、炽热而虔诚的信念之力,一种莫名的、温暖磅礴的力量悄然萦绕在他们身边,如同温泉般滋养着他们的经脉与神魂。
他们因连番恶战而损耗过度、迟迟未愈的旧伤,竟在这股力量的滋养下,有了明显加恢复的迹象!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信仰神力,而是众生最纯粹的回馈与祝福所化的愿力,是最温暖的力量。
第三节:平凡烟火,心之所向
庙宇立起,如同真的为花林村撑起了一片无形却坚实的守护结界。
村民们的心,自此彻底安定了下来。
最后一丝惊悸与不安被抚平,生活真正步入了正轨,并且比灾难之前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
清河之水欢快地流淌,滋养着两岸肥沃的田地。
新播下的种子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绿油油的禾苗迎风摇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希望。
山上的野果逐年丰硕,药材也更加繁茂。
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和读书声,重新无忧无虑地回荡在山林、田野与村塾之间。
煜霄和泠霜依旧留在村中。
他们的伤势在村民愿力日复一日的滋养和自身勤修不辍的调息下,逐渐好转,日益恢复。
他们似乎完全没有离开的打算,并非因为贪恋这里的供奉与尊崇,而是在这平淡真实、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中,找到了某种内心渴望已久的宁静与真正的归宿。
这里,让他们感受到了“道”
的另一重意义——并非高高在上的脱,而是融入其中的守护。
他们主动褪去了修行者那层无形的光环,真正地、彻底地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煜霄自然而然地成了村里最好的猎手和樵夫。
他无需弓箭,往往只是清晨进山一趟,便能凭借对山林气息的感应,带回足够全村人改善伙食的猎物,且从不伤幼崽与怀胎母兽;他劈柴的度与技巧无人能及,堆起的柴垛又整齐又耐用,足够一户人家烧上许久。
闲暇时,他会在村口那棵大槐树下的空地上,召集村里的少年们,并非传授高深的法术,而是教导他们练习那些能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基础拳脚功夫和呼吸法门。
他告诉他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