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的“眼睛”
和“大脑”
。
他们建立了详尽的“寨事日志”
,每日记录天气变化、物候更迭、药材生长周期、野兽出没规律。
他们甚至开始尝试绘制更为精细的山水地图,用等高线来表示山势,用不同符号来标记植被类型。
这份地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巡山队和采药人不可或缺的指南。
他们还负责对“星辉藓”
的生长环境进行最严密的监控,记录光照、湿度、温度的每一丝微小变化,确保这寨子的命脉万无一失。
第二个是“工巧小组”
,由经验丰富的岩叔带领。
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些动手能力强、对机械和构造着迷的年轻人。
他们的战场,是热泉工坊旁那片叮当作响的空地。
他们的目标,是利用热泉这一得天独厚的能源,制造出能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
在阿木画出的设计图和“石灵”
关于能量流动的模糊指引下,他们先是改进了传统的药材烘干设备。
过去,药材只能靠日晒或火烤,效率低且品质不稳定。
如今,他们用陶土和竹管搭建了一个多层结构的“热能烘干塔”
,将热泉蒸汽引入其中,通过控制阀门来调节温度和湿度。
经过改良的烘干塔,不仅处理能力是过去的数倍,烘干的药材色泽、药效也得到了极大的保留,连省城来的老药商都啧啧称奇,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
紧接着,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水里。
寨子外那条湍急的溪流,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岩叔和阿木带着“工巧小组”
的年轻人,整天泡在溪水里,测量水流度,研究齿轮传动。
他们用最坚硬的铁木制作水轮,用山藤和兽皮加固传动轴。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一台简陋但实用的“自动舂米机”
终于在溪边轰鸣起来。
当沉重的石碓在溪水的驱动下,有节奏地起落,将金黄的稻谷变成雪白的大米时,整个寨子都沸腾了。
妇女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围着这个“会自己干活的家伙”
好奇地打转,老人们则看着它,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寨子的生产生活,就在这股由知识驱动的浪潮下,变得前所未有的有序和高效。
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成为了寨子最稳定的经济来源。
皮毛鞣制工艺在“工巧小组”
的改良下,加入了新的植物鞣料,制成的皮草更加柔软耐用,色泽也更加光亮,在集市上总能卖出好价钱。
而在试验性的梯田里,那些从山外引种的抗寒、耐旱作物,也长势良好,预示着黑山寨的粮食自给自足将不再是梦想。
虽然“星辉藓”
依旧被严格控制着产量,每月只出产固定的数量,仅用于维持与省城李家的契约关系和换取必要的战略物资,但其他方面的多元化收入,已经足以让整个寨子维持富足,并在桑伯的建议下,开始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
这笔钱,没有被分掉,而是由阿木、岩叔、桑伯和几位族老共同管理,作为寨子的“展基金”
,用于购买更多的书籍、工具,以及……支持阿木心中那个酝酿已久的、更为大胆的计划。
然而,阿木的目光,早已越了寨子这片小小的天地。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站在寨子的高处,眺望远方被群山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星空。
他知道,黑山寨的强大,不能仅仅依靠自给自足。
真正的强大,在于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受制于人的信息和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