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含义,学会了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他们像两个技艺迥异的工匠,共同在一张巨大的地图上,小心翼翼地雕刻着一条蜿蜒曲折的边界线。
这条线,时而沿着陡峭的崖壁,时而绕过清澈的溪流,时而将一片珍稀的草药林圈入其中。
它巧妙地避开了矿藏最富集的几个主脉边缘——这让官府方面暗自松了口气,确保了开采的价值;却又将真正关系到地脉稳定、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牢牢地护在了县内——这让寨民们看到了守护家园的希望。
每确定一段边界,都需要无数次的争论、验证与妥协。
胡工匠用他的地质锤敲击岩石,判断其坚固程度;岩叔则用他的耳朵贴在地面上,倾听大地的“心跳”
。
胡工匠的徒弟用水平仪测量坡度,计算水土流失的风险;桑伯则根据记忆,指出哪些地方在雨季会形成山洪,哪些地方是野兽的冬眠地。
这条线,是尺规与经验的结合,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是贪婪与敬畏之间,艰难达成的脆弱平衡。
当整条边界线最终在地图上清晰地标示出来时,所有人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以及一丝奇异的成就感。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东西——一份既符合科学逻辑,又尊重自然法则的“生存契约”
。
胡工匠亲自执笔,撰写了详细的勘验报告。
在报告中,他客观、公正地描述了整个勘验过程,毫不避讳地记录了双方最初的分歧与争执,更高度肯定了寨民对当地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宝贵经验。
他明确指出,强行开采核心及缓冲区域,极有可能引山体滑坡、水源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其风险远大于收益。
因此,他强烈建议,将此区域永久划定为“地质生态保护区”
,予以严格保护。
这份报告,连同那张由双方共同绘制、签了名的地图,被胡工匠用火漆密封,派最得力的手下,快马加鞭,送往省城。
它如同一块最坚实的基石,即将被铺设在后续那场更为凶险的利益谈判桌上。
第二节:省城桌上的筹码
省城小院,时光仿佛被拉长,又被揉捏得失去了形状。
阿木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面前摆着刘师爷送来的那副残缺的棋盘。
他没有落子,只是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冰凉的棋子。
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槐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高墙之外,隐约传来市井的喧嚣,车马声、叫卖声、小贩的吆喝声,交织成一属于人间的、热闹而陌生的交响乐。
而这高墙之内,却只有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他自己平稳的呼吸声。
这种极致的静,反而让他的内心波涛汹涌。
他通过刘师爷带来的只言片语,拼凑着黑风涧的进展。
当得知联合勘验初步成功,那条代表着生命与希望的边界线终于被划定下来时,他心中那块悬了数月之久的巨石,终于轰然落地。
这证明了他的策略是正确的——用确凿的、对方能够理解的部分事实(地质风险、生态价值),来包裹和守护那个无法直接言说的核心秘密(“石灵”
的意志)。
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面对一群只相信西医的病人,用他们能听懂的“细菌”
、“炎症”
、“器官损伤”
等术语,去解释一个源于中医“经络”
、“气血”
失衡的病症。
只要能治好病,用什么名义,并不重要。
然而,他也无比清醒地知道,技术层面的障碍扫清之后,真正的较量——那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