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该不该透明”
。
当天晚上,时味居的客流竟然真的回升了不少!
很多都是看了报道专门来尝“记者认证的美味胡萝卜”
和“魂辣系列”
的。
虽然依旧忙碌,但姜小勺心里踏实多了。
他用苏醒的菌泥们高效地应对着客流,菜品质量稳定而出色,收获了大量好评。
【熔炼·改】对火候的精准掌控,让每一道菜都呈现出最佳状态。
【研磨·改】处理的香料粉末均匀细腻,极大提升了复合香味。
【后勤·改】更是功不可没,所有食材经过它的“蕴养”
,都变得格外新鲜水灵,本味十足,大大降低了烹饪难度,提升了成品下限。
时味居的口碑,凭借实实在在的美味,开始扎实地重建起来。
然而,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由于林薇的文章,时味居的“祖传秘方”
成了热议焦点。
总有些好奇的客人,尤其是那些美食博主和较真的食客,在品尝之余,不停地打听甚至试图探究“秘方”
的真相,让姜小勺不胜其烦,只能一次次地用“商业机密”
、“祖训难违”
等借口搪塞过去。
生意就在这种热度、美味与小小烦恼中,稳步推进。
姜小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逐渐增长的营业额和越来越多的真诚笑脸,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他甚至开始规划,等凑够了租金,或许可以稍微装修一下店面,再雇个人…
而苏东坡,在度过了最初的“网红”
兴奋期后,也渐渐找到了新的乐趣。
他不再满足于在前厅当“文化招牌”
,而是更喜欢溜达到后院,看姜小勺如何运用那三个“神奇的灶具”
(他至今以为是什么失传的古法厨具)烹饪,尤其是对那口偶尔会莫名波动的大铁锅充满了好奇。
有时,他也会技痒,想亲自上手操作一番。
姜小勺拗不过他,只好在一些简单的环节上让他尝试,比如搅拌、调味(在他的指导下)、或者…试吃。
苏东坡对时味居的各式辣味菜肴赞不绝口,但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口肥而不腻、酥烂入味的——红烧肉。
没错,就是红烧肉。
虽然时味居的“魂辣”
系列火爆,但作为传统文人,苏东坡骨子里还是更偏爱这种醇厚丰腴的滋味。
他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碗姜小勺做的红烧肉,并称之为“思乡之肉”
(虽然宋朝还没这菜名)。
这天打烊后,苏东坡aga捧着一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啧啧称奇:“妙极!
妙极!
小勺掌柜,汝这红烧肉,色泽红亮如琥珀,入口即化,咸中带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火候功夫已臻化境!
比起吾昔日所尝诸般肉食,犹胜数筹!”
姜小勺正在清理灶台,闻言笑道:“苏先生过奖了,主要是肉好,火候到位而已。”
他心里补充:主要还是【熔炼·改】给力,能长时间保持最精准的微沸状态,让肉充分入味酥烂而不散形。
苏东坡却摇头晃脑,陷入了沉思:“非也非也。
吾观汝之技法,与寻常之法颇有不同。
尤其是这糖色与酱油之交融,汤汁之收束,似乎…似乎暗合某种天地至理,水火相济之道…”
他越说眼睛越亮,忽然放下碗,抓住姜小勺的胳膊:“小勺掌柜!
吾近日观汝操持鼎鼐,偶有所得,于这肉食之道忽生新想!
可否借汝宝灶一用,容吾一试?”
姜小勺一愣:“您…您要自己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