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吃,竟然还能靠“卖弄”
学问和口才赚钱(虽然钱是姜小勺的),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文人雅趣和社交需求。
他仿佛找到了当年在西湖边与文人墨客唱和酬答的感觉,只是现在的“酬答”
变成了好评和营业额。
于是,时味居出现了一个奇景:菜品质量暂时下降,但客流和口碑反而因为苏东坡的个人魅力而稳住了,甚至吸引来更多好奇的“文化体验型”
顾客。
姜小勺对此是又惊又喜又惭愧。
惊的是苏东坡的应变能力和影响力;喜的是生意没垮;愧的是自己这个掌柜的,关键时刻还得靠“老古董”
出来撑场面。
“苏先生,您真是…救我于水火啊!”
姜小勺由衷感谢。
苏东坡大手一挥,豪爽笑道:“哈哈,小勺掌柜何出此言?吾等皆在一条船上,自当同舟共济。
况且,与人说文解字,本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观众生相,品百味人生,其乐无穷啊!”
然而,苏东坡的“文化带货”
能力也有失控的时候。
有一次,一个美食主播来探店,刚好赶上菌泥罢工,菜品普通。
主播本来有点失望,但被苏东坡一番“人生如菜,淡中有真味”
的理论说得云里雾里,又得到了一题词,一高兴,直播时把苏东坡夸成了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哲学厨神”
、“文化餐饮第一人”
,把那歪诗吹得天花乱坠。
结果直播效果爆炸,无数网友被苏东坡那独特的古人气质和貌似高深莫测的话术吸引,纷纷慕名而来,不是为了吃饭,就为了“朝圣”
和“求开光”
(求题词)。
时味居门口居然排起了长队,很多人拿着手机对着苏东坡猛拍,求合影,求签名,求人生指导…
苏东坡倒是来者不拒,谈笑风生,应对自如。
但姜小勺和赵四可就惨了,工作量暴增,光是维持秩序和解释“题词需要消费”
就累得够呛。
更离谱的是,有人开始高价收购苏东坡的题词卡片,甚至出现了黄牛倒卖!
姜小勺看着被围得水泄不通、仿佛大型粉丝见面会现场的时味居,再看看后厨那三个依旧死寂的菌泥罐子,心情复杂。
这算什么事啊!
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居然从美食暂时变成了…古代文人的脱口秀和签名会?
但他不得不承认,苏东坡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扛过了这次菌泥罢工的危机,甚至歪打正着地打开了新的市场。
“看来,得尽快给苏先生设计个周边产品了…比如签名照?文化衫?或者…出本《东坡时味语录》?”
姜小勺摸着下巴,思维又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散。
而此刻,远在北宋的童贯,终于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火煞果”
粉末,并精心准备了一套说辞,怀着激动的心情,秘密返回了东京汴梁,准备开始他的“献宝”
大业。
他并不知道,他差点弄报废的菌泥,间接导致另一个时空的饭店,走上了一条“文化网红”
的歪路…
时空的因果,总是如此奇妙而令人啼笑皆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