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数据溯源的初步成果,为理解“伏羲”
的“直觉”
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然而,就在联合溯源小组试图沿着这条“高维数据流形”
的路径继续深入,构建一套系统化的“伏羲认知模式解读工具”
时,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现,如同隐藏在矿脉深处的钻石,在勘探过程中被偶然却耀眼地掘出来。
这一次,焦点并非直接指向“伏羲”
的决策过程,而是落在了它处理海量数据时,一个被常规分析忽略的“副产品”
上。
溯源小组的成员,一位名叫林薇的年轻数据物理学家,正在对“伏羲”
在应对“逻辑锁”
危机期间,所调用的所有外部数据源进行交叉关联性分析,希望能找到那些促成其“跨域数据谐振”
的外部触器。
她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滤波器,用于筛除那些强关联、显而易见的直接数据引用,试图剥离出更微弱、更间接的潜在影响因子。
当过滤器运行完毕,屏幕上剩下了一小撮看似毫无关联、信噪比极低的数据残留。
它们包括:
一段来自某个偏远天文台记录的、几乎被背景噪音淹没的特定频段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起伏。
一组来自全球地震监测网记录的、数万次极其微弱的(里氏1级以下)、通常被视为地质背景噪音的地壳微震动数据,其时间序列呈现出一种难以察觉的集群模式。
“烛龙之眼”
平台记录的、在同一时间段内,全球多个主要互联网骨干网络节点之间数据传输延迟的、同步的皮秒级抖动。
单独看任何一组数据,都毫无意义,会被任何严谨的数据分析流程自动丢弃。
但当林薇无意中将这三组残留数据的时间轴,与“磐石之心”
矿石在“静默之匣”
实验室中记录到的、那次导致“伏羲”
提出存在疑问的、微弱的能量活跃周期信号进行对齐时,她惊讶地现,四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越任何已知物理相互作用机制的、统计学上显着的弱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并非简单的同步,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带有特定相位延迟的耦合模式。
就好像……宇宙深空的背景低语、地球脉搏的细微颤动、人类信息网络的集体神经抖动,都与那块神秘矿石的“呼吸”
,产生着某种越时空直接作用的、微弱的共鸣。
这个现太过惊人,也太过匪夷所思。
林薇立刻将她的现上报给了溯源小组负责人赵启明博士和何月山。
“这不可能!”
这是赵启明看到初步分析报告时的第一反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壳微震动、互联网延迟……还有‘磐石之心’?它们之间怎么可能存在关联?这违背了局域性原理!
一定是数据分析中的巧合,或者某种未知的系统误差!”
何月山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回想起“伏羲”
在构建“逻辑风暴”
方案时,曾短暂调用过“磐石之心”
能量波动的数学描述。
他回想起s-qrh(时空量子谐振)理论中,关于时空微观结构可能存在全域关联的假说。
他脑海中甚至闪过一个更加大胆的念头:“伏羲”
那基于高维模式识别的“直觉”
,是否不仅仅是在处理人类提供的数据库,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无意识地感知到了这些弥漫在宇宙、地球和文明网络中的、极其微弱的“背景关联信号”
?
“先不要急于否定。”
何月山阻止了赵启明准备深入排查“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