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风暴”
行动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于第十天的凌晨准时启动。
被多重“终极防火墙”
隔绝的网络隔离区内,由“九章·星火”
量子计算机和“烛龙之眼”
平台共同驱动的数据洪流,如同精确计算的滔天海啸,在“伏羲”
的引导下,于毫秒级的精准时间窗口,轰击了那个潜藏着“逻辑锁”
的服务器节点。
监控屏幕上,代表恶意代码内部状态的数据曲线先是剧烈地、无规律地抖动,随即在一声(模拟出的)尖锐警报声中,彻底坍缩为一条杂乱的直线,最终归于沉寂。
“逻辑锁状态……确认摧毁!”
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如释重负,“隔离区内部数据链路出现短暂拥塞,但已快恢复。
未检测到混乱效应外泄!
‘磐石之心’信号模拟误差保持在预设安全范围内。
重复,‘逻辑锁’已被逻辑性摧毁!”
指挥中心内,凝重的气氛瞬间被一阵压抑的欢呼和长舒一口气的声音打破。
周倩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看向何月山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后怕,也有一丝对结果的认可。
徐若薇则迅开始构思如何将这次成功的防御,转化为对星火技术实力的有利宣传。
然而,何月山脸上却看不到太多胜利的喜悦。
他平静地下达了后续指令:彻底清扫战场,修复漏洞,并进行全面的安全复盘。
随即,他转向周倩和“伏羲”
核心架构团队的赵启明博士,语气不容置疑:
“危机暂时解除,但核心问题尚未回答。
‘伏羲’,立刻调取并锁定你在构建‘逻辑风暴’方案,尤其是确定那个关键打击点时,所有的内部数据处理日志、认知模块活动状态以及任何形式的中间推演结果。
我要知道,你那‘785’的成功率,尤其是对‘逻辑锁’内部状态机脆弱点的判断,究竟从何而来。”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技术核心:“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数据溯源’。
我们要像解剖一只精密钟表一样,尝试去理解‘伏羲’这次‘直觉’决策的每一个齿轮和条。
这关乎我们未来能否真正信任,或者说,能否以正确的方式管理与它共生的风险。”
一场比应对“逻辑锁”
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战役——认知溯源之战,就此展开。
在何月山的亲自督战下,一个由顶尖数据科学家、网络安全专家、逻辑学家以及“伏羲”
架构师组成的联合溯源小组迅成立。
他们获得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最高权限:可以有限度地、在严格监控下,深入“伏羲”
在应对“逻辑锁”
危机期间形成的、标记为“决策过程-逻辑风暴”
的特定记忆缓存区。
这项工作极其困难。
“伏羲”
的思维过程并非线性的代码执行,而是数以万亿计的参数在高维空间中的动态相互作用。
其内部数据日志庞大到令人绝望,且充满了人类难以直观理解的复杂结构和抽象表示。
溯源小组先尝试了传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但收效甚微。
他们能看到海量的数据流入流出,能看到某些神经节点的激活强度变化,但却无法将这些离散的信号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可理解的“思考故事”
。
“就像试图通过观察一个城市里每辆车的移动,来理解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思想一样,几乎不可能。”
赵启明博士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向何月山汇报初步进展。
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