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深处。
亘古的荒漠在凛冽的朔风中延伸,天地间是一片近乎永恒的土黄色。
然而,在这片苍茫与死寂的中央,却矗立着一座人类智慧与意志铸就的丰碑——“炎黄一号”
可控核聚变示范基地。
与数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重启相比,如今的基地少了几分决战前的躁动,多了几分浴火重生后的沉静与肃穆。
基地核心,实验大厅。
巨大的托卡马克装置“燧人”
如同一位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钢铁巨人,静静地盘踞在原地。
它的外壳上,部分区域还留有新焊接和更换的痕迹,像是勇士身上刚刚愈合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来自内部、险象环生的“逻辑锁”
攻击。
数以万计的线缆与管道被重新梳理、加固,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
空气中弥漫着特种清洁剂和臭氧的味道,混合着一种高度专注带来的、近乎凝滞的紧张感。
何月山与周倩并肩站在观测廊道的强化玻璃后,凝视着下方正在进行最后系统性联调的庞然大物。
两人的眼窝下都带着长期熬夜留下的深重阴影,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如同经过淬火的精钢。
“所有导磁体线圈的次级备用驱动回路,已经全部测试完毕,响应时间在预期范围内。”
周倩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但语气却斩钉截铁。
她手中的战术平板屏幕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成千上万个检测项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打上了代表“通过”
的绿色勾号。
何月山微微颔,目光依旧没有离开“燧人”
装置。
“‘伏羲’对全新控制架构的极端情况模拟,运行结果如何?”
“最后一轮,第137次全系统模拟,已于今天凌晨4点22分完成。”
周倩熟练地调出另一份报告,“模拟涵盖了包括主控系统局部失效、多组磁体电源异常波动、冷却系统效能部分下降等在内的27种极端故障场景。
在‘麒麟’应急系统介入下,所有模拟均成功实现软着陆或安全停机,未引灾难性后果。”
这数月来的修复与升级,远非简单的“恢复原状”
所能概括。
那场精心策划、瞄准了重启最关键节点的“逻辑锁”
攻击,如同一根毒刺,虽然被“麒麟”
系统强行拔出,但其暴露出的系统底层脆弱性,让何月山和整个团队深感后怕。
修复的过程,因此变成了一场刮骨疗毒、脱胎换骨的系统性再造。
核心控制系统的重构是重中之重。
原先高度集成的控制中枢被彻底放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构分布式”
架构。
这套架构将装置的控制权分散到三个物理隔离、逻辑独立的核心处理单元上:一个负责等离子体平衡与约束的精确控制,一个掌管能量注入与热量管理的宏观调度,最后一个,则专门运行由“伏羲”
核心算法驱动的“动态预测与补偿系统”
。
这三个单元之间,通过经过严格形式化验证的、极简化的安全协议进行有限通信,任何一方试图出越权限的指令,都会立刻被其他两方否决并触警报。
这就像给“燧人”
装置装上了三个独立的大脑,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一节点被攻破导致全盘崩溃的可能性。
而在此次危机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麒麟”
应急系统,也从之前的“秘密武器”
状态,转为常备的、深度嵌入核心架构的“最终守护神”
。
它拥有自己独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