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卷轴。
层层叠叠的书山卷海散出宏大而近乎压迫的气息,静默中蕴藏着浩瀚光阴的分量。
申时行感到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
几位同僚熟门熟路地走向特定的书架区域。
一位资深的待诏低声对申时行道:“申大人,今日需点检并呈送的,乃是太宗朝重臣解缙督纂的《永乐大典》所录《洪武宝训》图说三卷。
在丙字库,玄字架,第六栏、第七栏最上层。
请随我来。”
巨大的楠木书架矗立如林,标示着复杂的天干地支编号。
申时行紧随着前面同僚的背影,在书架的迷宫中小步疾行。
待诏准确地停在一排书架前,示意他取出高处的一个靛蓝函套。
书架极高,需借助旁边一个特制的木梯。
梯子因年代久远,踩上去便“吱呀”
作响。
他稳住心神,一步步登上木梯,小心地将那沉重的靛蓝函套取下,触手冰凉而厚实。
落地的瞬间,能感受到函套里书册沉甸甸的重量。
回到光线敞亮的阅览桌案前,同僚们已开始小心翼翼地展开卷册。
申时行学着他们的样子,屏息凝神,戴好细棉薄手套。
待诏打开函套,露出里面墨色深沉、宣纸微黄的大幅玉版宣图册。
图页上描绘着太祖朱元璋的生平重要场景,线条古朴遒劲,色彩沉稳。
他负责检视其中一卷图册有无破损、虫蛀。
指尖拂过精细的绢页,能清晰地感受到笔触的凹凸,岁月让纸墨气息更加醇厚。
他目光专注,一幅一幅细细看过,从耕读图、鄱阳水战,到定鼎金陵大宴图……一丝不苟地检查每处装裱的接口、印鉴的色泽,深恐错过一处微小的瑕疵而误了进讲大事。
检视完毕,几人协力将图册重新装入函套封好,捧起厚重的函盒,谨慎地将它们送往翰林院正堂归档登记,明日凌晨将由更高等的官员亲自送入内廷经筵之所。
整个流程安静、高效,每一步都刻板严谨,不容丝毫差池。
这看似寻常的“呈送”
,实则是内廷进讲前极其关键的“核验”
一环,深系帝训与典仪之庄严。
待到所有书册登记造册完毕,尘埃落定,已是午后申时。
申时行回到自己的案前,只觉肩臂有些酸涩,那是长时间保持专注与托举重物后的感觉。
窗外的阳光已经偏西,在桌案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他提笔濡墨,在空白手册上写今日的呈文结语:“……检《洪武宝训图说》三卷,计图二十有一,品相完好,印识清晰,已封存待进。”
墨色在宣纸上凝成一点顿挫有致的楷书。
一缕墨香悄然腾起,与萦绕在整个翰林院中那深厚的典籍气息融为一体。
申时行轻轻吐出一口气,望向窗外。
翰林院内古柏的枝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透过浓密的枝叶缝隙,隐约可见宫墙一角高耸的飞檐,那是皇权的具象象征。
好了各位可以选择休息休息吃饭。
高拱说道。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