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
四个人忙活了一下午,总算把实验室收拾得像模像样。
第二天,李处长果然带来了好消息。不仅搞到了进口芯片,还额外提供了一些测试仪器。
“小沈,这些设备你们先用着。项目做成了,记得给我们部里汇报一下成果。”李处长笑着说道。
有了齐全的元器件和设备,样机制作正式开始。
沈良先从最简单的温度控制模块做起。这个模块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然后控制加热或冷却设备。
但在具体实现上,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调试。
“这个电阻值不对。”沈良看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皱眉,“信号衰减太厉害了。”
王明连忙查阅资料:“按照计算,这个阻值应该没问题啊。”
“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沈良重新计算了一遍,“试试这个数值。”
换了电阻后,波形果然变得正常了。王明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压力监测模块相对简单一些,但也遇到了传感器精度的问题。
“这个传感器的线性度不够好。”赵工程师指着测试数据说道。
沈良想了想:“咱们在软件里加个校正算法。”
“软件校正?”小李有些不解。
在1980年,大多数控制系统还是纯硬件实现,软件校正的概念比较超前。
沈良耐心解释了算法原理。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效果很好。
最难的是自动调节系统。这个模块需要综合处理温度、压力等多种信号,然后输出控制指令。
“这里用的是什么算法?”赵工程师看着复杂的电路图问道。
“pId控制。”沈良简单解释了一下原理。
pId控制在后世是标准算法,但在1980年还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三个人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到沈良信心满满的样子,也就放心地按照要求工作。
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三个模块总算都做完了。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系统集成测试。
沈良把三个模块连接起来,接上模拟的炼钢炉负载,开始整体测试。
“来,咱们模拟一下正常的炼钢过程。”沈良调整着参数。
系统启动后,各种指示灯开始闪烁。温度曲线、压力曲线在示波器上跳动着。
王明紧张地盯着屏幕:“这些数据正常吗?”
沈良点点头:“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但好景不长。运行了十几分钟后,系统突然出现了振荡。
“怎么回事?”小李着急地问。
沈良皱着眉头分析数据:“应该是反馈回路的参数不合适。”
调试工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每次修改参数,都需要重新测试整个系统。
有时候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新的问题。
“沈工,您说咱们这个系统到底能不能成功?”王明有些担心地问道。
沈良抬起头,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一定能成功。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又过了三天,系统的稳定性总算达到了要求。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成本控制。
“这套系统的造价可不便宜。”赵工程师算了一下账,“光是进口芯片就要好几千块。”
好几千块在1980年可不是小数目,够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了。
沈良心里也有些忐忑。虽然技术上证明了可行性,但成本确实是个大问题。
“咱们再想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