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着力量。原本快要溃散的队伍,因为一句跨越千年的诗,重新凝聚起了力量。他们冲出断墙,冒着密集的炮火向前冲,喊杀声盖过了炮声,也盖过了绝望的叹息——这句诗,成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精神旗帜,成了他们冲破风浪的勇气源泉,成了他们宁愿流血牺牲,也要守护的信念。
如今,我们再读这句“长风破浪会有时”,早已没有了李白的江行之困,没有了书生的科举之难,也没有了士兵的战场之险,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浪”。或许是职场上的瓶颈——熬夜写了半个月的方案,被领导一次次打回,理由从“不够创新”到“不够落地”,看着身边的同事步步高升,自己却像困在原地打转,连加班时的咖啡都觉得比平时苦;或许是生活里的琐碎——父母的催婚电话每周准时响起,语气从温柔劝说变成严厉指责;孩子的奶粉钱、每月的房贷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连周末想睡个懒觉,都要被琐事吵醒;或许是追梦路上的踟蹰——坚持了五年的绘画爱好,因为要赚钱养家,不得不暂时放下,看着画室里落满灰尘的画笔,夜里翻来覆去,总在问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向往了很久的远方,因为工作、家庭的牵绊,迟迟不能出发,手机里存满了目的地的照片,却只能在加班的间隙偷偷看上一眼。
每当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它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安慰,不是说只要默念几遍,困境就会凭空消失,而是在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是能长出冲破风浪的力量的——这种力量,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而是从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坚韧。就像航船总要在风浪里颠簸,才能学会如何根据风向调整船帆,如何避开暗礁险滩;就像雏鹰总要在悬崖边跌落几次,才能张开翅膀,学会在风中保持平衡,最终搏击长空。那些职场上的瓶颈,会让我们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逼着自己去学习新的技能,等下次机会来临时,才能牢牢抓住;那些生活里的琐碎,会让我们学会担当,懂得父母的不易、家庭的责任,等风雨过后,才能体会到平淡日子里的温暖——比如父母偷偷塞在包里的零花钱,孩子睡前说的一句“妈妈辛苦了”;那些追梦路上的踟蹰,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梦想”不是空中楼阁,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等重新出发时,脚步会更坚定,心态会更成熟。
这句诗,从来不是在承诺一条坦途,而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颠簸与挣扎,都是为了“挂云帆”时,能更有力地驶向远方。就像李白,若没有长安的失意,没有被“赐金放还”的落魄,或许写不出这样荡气回肠的豪情;就像那个寒窗书生,若没有屡试不第的挫败,没有寒夜里的自我怀疑,或许不会如此珍视后来的机遇,也不会真正懂得“坚持”的意义;就像那些战场上的士兵,若没有战场的磨砺,没有直面死亡的恐惧,或许不会懂得和平的珍贵,也不会有“为后代铺路”的无私。我们的“浪”,也是我们的“磨刀石”——它磨掉了我们的浮躁,让我们学会沉下心来做事;它磨出了我们的坚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轻易放弃;它磨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在迷雾中,看清自己的航向。
我常常在想,千年后的我们,为什么还会被这句诗打动?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破浪者”——不甘于平庸,不畏惧困境,总想乘着自己的“云帆”,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是因为,这句诗里藏着一种永恒的信念: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浪,没有等不来的风,只要我们不收起船帆,不低下头颅,不放弃心中的希望,总有一天,能笑着说出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时再回头看,会发现曾经让自己辗转难眠的“风浪”,早已成了人生路上的风景,成了回忆里最珍贵的片段。
此刻,再看宣纸上的“长风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