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华而不实’的论调就不攻自破。第二,叶氏酒店的项目要打造成标杆案例,尽快落地见效,用事实说话。第三,你让市场部,针对他攻击的‘成本’和‘落地’问题,准备一些我们成功服务中小客户的案例,不用大规模宣传,精准投放到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就行。”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你留意一下,赵恒搞的那个‘盛链通’平台,有没有在宣传或者落地过程中,存在夸大、或者侵犯我们专利的地方。如果有,收集好证据。”
林风很清楚,舆论阵地不能丢失,但更不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夯实自身的内功,用实打实的成绩和更高的行业站位来反击,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QTech的供应商认证流程,远比想象的更为复杂和严苛。在初步技术评估获得认可后,风行科技迎来了真正的挑战——量产稳定性和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测试。
赵默带领的技术团队,几乎将公司实验室和合作代工厂的测试车间当成了家。他们需要确保风芯一号在数百万次的读写操作、高低温循环、湿热、振动、静电冲击等数十项残酷的测试中,失效率低于一个极其苛刻的指标(DPPM,百万分之缺陷率)。
起初的进展并不顺利。在小批量试产芯片的可靠性测试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在特定的低温、高负载并发场景下,极少数芯片的PUF响应会出现间歇性不稳定,导致加密验证失败。
这个问题出现的概率极低,可能几万次测试中才出现一次,但对于追求“六个西格玛”(百万分之3.4的缺陷率)质量标准的QTech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怎么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实验室里,一个年轻工程师抓着头皮,看着测试台上又一次报错的数据,几乎要崩溃。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快一周,排查了无数可能,问题依然偶发。
赵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和数据,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嘴唇因为长时间思考和缺水而有些干裂。他没有说话,只是反复地回放着故障发生瞬间的日志和信号记录。
“是不是我们的纠错算法还有优化空间?或者PUF单元本身的抗干扰设计在极端工艺角(Process Corner)下存在弱点?”一个资深工程师提出假设。
“都有可能。”赵默的声音沙哑,“但我们需要定位到最根本的原因。把最近三批试产芯片的晶圆图(Wafer Map)和测试数据全部调出来,对比分析,看看故障芯片在晶圆上的位置有没有规律。另外,联系代工厂,我们需要他们提供更详细的工艺波动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咖啡杯和外卖盒子堆满了角落,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焦虑。张伟几次想来给大家打气,都被那种凝重的科研氛围给逼退了,只能默默地让后勤保障好零食和夜宵。
林风也时常过来,但他从不指手画脚,只是安静地看着,或者给大家递上一杯热茶,拍拍赵默的肩膀,说一句“别急,慢慢来,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他的沉稳,无形中给了团队莫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