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地把粮食袋子往桌上一放,“我儿子在湖南当兵,半个月前来信说他们连队缺粮,我这个当爹的能眼睁睁看着?”
工作人员还要再劝,李老汉却已经转身走了,背影佝偻却坚定。
后面排队的人见状,纷纷打开自己的袋子,你一把我一把地往李老汉留下的两个小袋子里添粮,不一会儿就把袋子装得满满当当。
唐启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他转身快步离开,生怕被人认出自己就是他们口中的"
唐总督"
。
回到城里,唐启又去了县政府门口。
这里同样排着长队,但与农税站不同,队伍中多是穿着工装或粗布衣服的市民。
一个用木箱临时做成的募捐箱摆在县政府台阶上,上面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
北伐捐款箱"
五个大字。
里面已经是满满当当的银元。
"
让让,让让!
"
一个背着工具箱的工人挤到前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十几枚磨得亮的银元。
"
我半年的工钱,全捐了!
"
他豪气地说着,把十几枚银元一枚一枚地投进募捐箱。
后面一个卖菜的小贩见状,也掏出一个手绢包,里面全是铜板。
“我没啥大钱,就这些,给前线的娃娃们买双鞋穿!”
最让唐启动容的是一个满头白的老太太,她颤巍巍地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一个小银镯子:"
这是我娘留给我的嫁妆给、给前线的孩子们换点药"
说着,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银镯,然后毅然决然地把它放进了募捐箱。
唐启站在远处,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内心如同被烈火灼烧。
他想起自己前世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眼前这些穷苦百姓,他们捐出的可能是全家的口粮,可能是毕生的积蓄,却毫无保留,不求回报。
最后一站是征兵处。
还没走近,唐启就听到了嘈杂的人声。
征兵处门前人头攒动,挤满了半大不小的年轻面孔。
有穿着学生装的进步青年,有面黄肌瘦的贫民子弟,甚至还有几个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
"
俺要参军!
俺今年十六了!
"
一个瘦小的男孩踮着脚对登记人员喊道,声音还没完全变声。
登记人员无奈地摇头:“周小川,你上个月刚满十四,别以为我不知道!”
"
那、那俺可以当勤务兵!
俺啥活都能干!
"
男孩不死心,急得直跳脚。
旁边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学生也挤上前:“我是女子师范学校的林书瑶,我们组织了女子救护队,请求上前线!”
"
对!
我们也要去!
"
几个女学生齐声喊道,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坚定。
唐启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心中既感动又心疼。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并不完全理解革命的深刻意义,但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为了西南能够过上好日子,贫民翻身做主的战争,值得他们为之付出一切。
回到总督府时,天已经黑了。
唐启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昆明城的万家灯火,心中翻腾着无数思绪。
周天悄悄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摞最新的捐款统计。
"
总督,初步统计,今天一天六省各地的捐款就过了五百万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