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若问归何处?人在记名间。”
岁月悠悠,人事代谢。当年参与黑水沟一案的影卫们早已解甲归田,散布四方。有人开馆授徒,专讲《听亡录》义理;有人投身医道,创立“心疗堂”,专治因悲痛失语之症;更有几位联手创办“守名盟”,巡游各地,记录即将消逝的村落往事,防止历史再度断层。
唯有映雪,始终居于京城“无名堂”侧殿,每日整理新增名录,校勘旧文。她的视力日渐模糊,写字需借放大琉璃镜,然笔力不衰,字字如刻。
一日黄昏,她正在誊抄一则新报上来的案例:某渔村十二名幼童随船出海遇难,尸骨无存,唯余一只绣鞋漂回岸边。母亲将其供于家中神龛三十年,每日换水插花,称“吾儿虽远行,终归有履可踏”。
正当她落笔写下“林阿秀,八岁,喜穿绿鞋,善织网结”之时,窗外忽起清风,卷帘而入。她抬头望去,只见庭院中那盏长明灯蓦然大亮,光芒竟穿透屋宇,照得满室通明。
紧接着,她听见了笑声??不是幻觉,不是回忆,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群孩子的笑声。由远及近,环绕屋外,跳跃奔跑,仿佛在玩捉迷藏。
她放下笔,扶案站起,嘴角浮现出多年未见的笑意。
“你们来了?”她轻声问。
笑声戛然而止。
片刻后,一个稚嫩声音响起:“姐姐,轮到我们讲故事了。”
她点点头,重新坐下,摊开纸页,执笔待录。
风停了,灯静了,天地陷入一片温柔的沉默。
然后,第一个声音开始讲述:
“从前,有个小女孩,她叫招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