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身着深色宫装、面容平凡无奇的中年宫女。她神色平静,对着沈青澜微微颔首,低声道:“青鸟衔书。”
沈青澜紧绷的心弦稍松,是贤妃的人!她亦低声回应:“仙踪何处?”
那宫女走上前,目光扫过案几上沈青澜画出的雏形,声音依旧平稳:“娘娘让奴婢传话:凤凰浴火,非梧不栖。点睛之笔,重在神韵,而非形似。心静则明,眼明则神现。”
沈青澜心中一动。贤妃娘娘这是在点拨她!凤凰点睛,关键在于表现出凤凰历经涅槃、俯瞰众生的那种内在神采与气度,而非仅仅追求外形的华丽。这需要绣者心境的澄澈与超脱。
“多谢娘娘指点。”沈青澜真心诚意地道谢。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她豁然开朗。
那宫女点点头,又道:“德妃之事,娘娘已知。彼之伎俩,无非借刀杀人,汝需稳住自身,谨防他人于材料工具上做手脚。”她顿了顿,补充道,“日后若遇紧急,可于此处留下标记,三日内,自有回应。”
说完,她不再多言,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入了黑暗之中。
沈青澜站在原地,心中暖流涌动,亦更加镇定。贤妃的庇护与指点,如同给她穿上了一层无形的铠甲。她不仅明确了绣制的方向,更对潜在的阴谋有了防备。
点睛之时 · 初露峥嵘
皇后寿辰前三日,“百鸟朝凤”缂丝屏风进入了最后的点睛阶段。
工坊内气氛凝重,张司制亲自坐镇,所有闲杂人等都已被清退,只留下几位核心的绣娘和沈青澜。
沈青澜净手焚香,屏息凝神。她脑海中回响着贤妃的指点,回想家族蒙冤时的悲愤,回想宫中挣扎求存的不易,更回想起父亲曾教导的“字如其人,画显其神”——技艺的至高境界,是赋予作品灵魂。
她拈起那根蘸取了特制金粉、细若发丝的金线,玉指稳定如磐石。在所有人紧张的注视下,她落针了。针尖穿过丝绸,金线随之嵌入,一勾,一转,一提……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她没有刻意去追求眼睛的形状多么完美,而是将一种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于灰烬中重生的坚韧与华美,透过针线,一点点灌注到那凤凰的眼眸之中。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当沈青澜落下最后一针,轻轻剪断线头时,整个工坊鸦雀无声。
众人望向那屏风上的凤凰,只见其双眸璀璨如星,顾盼之间,竟似活了过来一般!那眼神透着高贵、威严,更有一丝洞察世事的悲悯与超越苦难的从容。整幅屏风因这双眼睛,瞬间被注入了灵魂,熠熠生辉!
“好!好!好!”张司制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无比欣慰的笑容,“神韵兼备,栩栩如生!沈青澜,你果然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