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隙咖啡馆”门外的风雪,不再是单纯的恶劣天气,更像是某种巨大存在冰冷而无情的呼吸。陈垣和李琟沿着“冰匠”提供的、标记在加密地图上的新路线,在能见度极低的雪原上艰难跋涉。方才咖啡馆内那两名装备精良的不速之客带来的压迫感,如同粘附在防寒服上的冰晶,久久不散。
他们在一个被巨大冰碛石遮挡的背风处暂时休整,启动便携式环境伪装装置,形成一个微弱的热信号和视觉扭曲场。李琟迅速将“冰匠”交付的存储卡插入经过重重加密的阅读器。里面并非直接的情报,而是一系列经过高度处理的监控影像片段、能量波动频谱记录,以及“守望者”分析团队初步整理的、关于一个新出现的高优先级目标的档案摘要。
全息投影在狭小的伪装空间内亮起,图像因信号不稳定而微微闪烁。首先出现的,是几段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关于一个男人的影像。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东方面孔,穿着与极地环境格格不入的、剪裁考究的深色大衣,面容称得上英俊,但眉宇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郁与疲惫,眼神深处则隐藏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拗光芒。他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混迹于“日晖计划”外围研究站的访客中;出现在某个与“归一者”有关联的跨国企业年会上;甚至有一次,模糊地出现在开罗节点失联前、那片区域附近小镇的监控录像背景里。
档案代号:“哀悼者”(The Mourner)。
真实姓名(疑似):宋明哲。
关联标签:高智商,行为模式具有高度伪装性与煽动性,疑似掌握某种精神影响力,与“归一者”、“窃据者”及“日晖计划”均有不明关联,目的成谜,危险等级:极高(暂定)。
“看这个时间轴对比。”李琟将“宋明哲”的出现节点,与“黛”的行程路线进行叠加分析。
一个令人震惊的模式浮现出来:在“黛”每一次关键行动(如开罗事件、维也纳拍卖会)的前后,几乎总能在附近区域,捕捉到“宋明哲”那如同幽灵般一闪而过的踪迹。 他就像一道紧随其后的、模糊不清的影子,或者更准确地说,像是一颗被精心布置、用于吸引注意力的烟雾弹。
“冰匠”提供的另一份能量监测报告更是指出,在“黛”于冰川深处某个节点进行“能量调谐”时,监测到一股与其冰冷沉静特质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痛苦、焦躁与某种毁灭欲念的强大精神波动曾短暂爆发,其源头指向几十公里外的一处小型科研前哨站——而几乎在同时,前哨站的记录显示,“宋明哲”曾以“极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名义到访。
“他在模仿她?还是在……对抗她?”陈垣感到困惑。这个新出现的“宋明哲”,其行为充满了矛盾,既像是在追随“黛”的脚步,又像是在用自己那充满负面情绪的能量,干扰或试探着“黛”的行动。
李琟调出一段经过音频增强的、极其模糊的通讯拦截记录,似乎是“宋明哲”在某个安全屋内的独白碎片,声音因情绪激动而扭曲:
“……你们都不懂……秩序的尽头是死寂,完美的代价是虚无!她想要一个没有哭声的世界?那我就让哀嚎响彻每一个角落!要么一起活着感受这该死的痛苦,要么……就一起彻底毁灭!谁也别想独善其身,谁也别想得到那虚假的宁静!”
这段充满绝望与破坏欲的独白,从另一个极端角度,映照并反对着“黛”那追求绝对静止的理念。“黛”想要消除一切变量与痛苦,达到永恒的“美”;而“宋明哲”似乎因某种巨大的创伤(“哀悼者”的代号暗示了这一点),憎恨一切试图抹平痛苦、追求宁静的行为,他的逻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然无法消除痛苦,那就拥抱混乱,甚至不惜拉着所有一切同归于尽。
“他是一个失控的变量,”李琟冷静地分析,“‘黛’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