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节点那断断续续、夹杂着爆炸与不明词汇的求救信号,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陈垣与李琟之间激起了一圈凝重的涟漪。
“‘窃据者’……” 李琟重复着这个陌生的称谓,他眉峰紧锁,那双惯常冷静如深潭的眼眸里,也翻涌起一丝罕见的、源自未知的阴霾。“这个词不在‘守望者’已知的任何威胁名录上。要么是‘归一者’内部更深层的派系,要么……就是我们一直未曾触及的、隐藏在历史更深阴影中的东西。”
他迅速操作着手腕上的设备,试图重新捕捉开罗的信号,但只有一片令人不安的死寂作为回应。“信号源彻底消失了。无论是被物理摧毁,还是被更强大的干扰屏蔽,开罗节点……恐怕凶多吉少。”
陈垣感到一股冰冷的紧迫感扼住了喉咙。敌人不仅存在,而且似乎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层次更深。他看向李琟:“我们必须立刻联系其他节点,警告他们!尤其是瓦拉纳西,它和开罗一样长期静默!”
“直接通讯风险太高,” 李琟立刻否决,他的思维如同精密的仪器,快速权衡着利弊,“‘归一者’的监视网络正在全力捕捉我们的信号特征。任何长时间的、内容明确的通讯,都可能暴露我们当前的位置,甚至导致其他节点被更严密的锁定。我们需要一种他们意想不到的、非传统的传递方式。”
他沉吟片刻,目光落在陈垣那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上,一个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归一者’擅长监控数字信道和常规物理传递,但他们对于将信息编码于公开的、带有文化仪式感的载体中的警惕性,会相对较低。尤其是,当他们认为我们正疲于奔命、无暇他顾之时。”
“你的意思是?”
“一场音乐会。” 李琟语出惊人,“三天后,在国家大剧院,有一场纪念某位已故音乐大师的公开演出。其中一个曲目,是这位大师根据一首古希腊萨福的诗歌残篇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守夜人网络中,有一位成员,其公开身份是欧洲某顶级古典音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研究萨福诗歌的权威。他会‘恰好’受邀出席这场音乐会,并会在学术交流环节,对这首改编曲目进行点评。”
陈垣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巧妙之处。这是一种基于共同知识背景和特定仪式的信息传递,将关键情报隐藏在公开的文化活动之中,利用了对手对“高雅艺术”领域可能存在的监控盲区。
“我们需要传递什么信息?” 陈垣问。
“核心是三点,” 李琟语速加快,逻辑清晰,“一,确认开罗节点失联,并提及‘窃据者’这个关键词,引起所有节点最高警觉。二,通告‘归一者’监视策略已转变为多层次、渗透式,提醒各方注意商业、学术等非传统领域的接触。三,提供一个经过加密的、指向下一个安全联络窗口的时空坐标。”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陈垣在李琟的指导下,沉浸入一种全新的“战斗”——并非刀光剑影,而是精妙的编码与伪装。他们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字加密(那容易被算法扫描识别),而是采用了更古老、更依赖特定“钥匙”的方式。
李琟提供了一套看似普通的音乐会节目单电子稿。真正的信息,被巧妙地编织在看似无关的细节里:
· 演出时间与日期: 具体的开场时间(19:30)与日期(23号)的数字,经过特定算法(源自《融通笔记》中一个关于历法换算的冷僻章节)转换后,对应着一个经纬度的度数。
· 曲目顺序与时长: 第三个曲目(萨福诗歌改编曲)的预计演出时长(7分15秒),其数字715,与节目单注释中一个不起眼的、关于古希腊戏剧“合唱歌”结构划分的脚注编号相互印证,通过守夜人内部通用的密码本,可解读出“开罗失联,警惕‘窃据者’”的核心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