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存在,并且能与我们的‘守夜人终端’产生共振,那么它很可能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无法被常规手段干扰和追踪的、绝对安全的通讯媒介!这将是革命性的!”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在这个充斥着铁锈和尘埃气味的废弃仓库里,时间失去了意义。两人轮班休息,几乎不眠不休地投入到对父亲数据的深度挖掘中。周波负责构建算法模型,尝试解读地脉信号波动的内在规律;陈垣则凭借对《融通笔记》和守卷人历史的理解,负责将数据与已知的守夜人据点位置、历史文献中提及的“灵地”进行交叉验证。
这是一场智力与毅力的极限考验。屏幕上闪烁的代码和图形,仿佛成了与遥远先贤对话的媒介。陈垣时而因某个关键节点的数据缺失而陷入焦躁的低谷,时而又因为发现一条地脉支流恰好穿过千岛文子所在的京都地区而兴奋得难以自持,情感在希望与绝望的波峰浪谷间剧烈起伏。
在一次短暂的休息间隙,陈垣靠在一个冰冷的集装箱上,啃着压缩饼干,脑海中却不断回响着父亲信中的话:“敌人……是一种企图将人类知识与历史纳入单一解释框架的、庞大的‘熵增’力量。” 他忽然想起《融通笔记》中一段看似无关的论述,周明德在讨论知识传承时,曾引用《易经》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先贤强调,既要观察自然规律的刚柔变化(天文),也要懂得用文明礼仪来约束、教化(人文),二者不可偏废。而敌人所做的,不正是试图用一种僵化、单一的“人文”框架,去扼杀“天文”所代表的、知识本身应有的无限可能与自由生机吗?守夜人守护的,正是这种“刚柔交错”、多元共生的文明生态。
“找到了!” 周波一声压抑着激动地低呼,将陈垣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屏幕上,一个复杂的三维地球模型正在缓缓旋转。无数条纤细的、散发着柔和微光的线条从地球的深处透射出来,如同遍布星球的神经网络,将七大洲紧密连接。而父亲标记的那些“节点”,正是这些网络线条上交汇最为密集、光芒也最为明亮的点。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七个最为璀璨的核心节点,其位置与他们所知的七个守夜人主要据点——开罗、京都、伊斯坦布尔、维也纳、墨西哥城、瓦拉纳西,以及他们此刻所在的城市,几乎完美重合!
“这不是巧合……”陈垣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守夜人的选址,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这个天然的‘地脉信息网络’的节点之上!周明德和历代先贤,他们早就知道了!”
“不仅仅是知道,”周波指着模型上几条尤其明亮的主干道,它们巧妙地避开了现代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穿行于高山、深海与极地之下,“他们很可能利用了这个网络!所以守夜人之间的某些核心信息传递,才能在过去几百年间,躲过无数次战乱和审查,奇迹般地留存下来!这是一种……基于星球本身的通讯方式!”
这个发现的意义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守夜人系统并非纯粹的人工造物,而是巧妙地“嫁接”在了地球这个巨大生命体自身的“神经系统”之上。敌人的科技再先进,也难以完全屏蔽或监控整个星球的能量脉搏。
“我们需要重新校准我们的计划!”陈垣的眼中燃烧着新的火焰,之前的疲惫与彷徨被一种源自认知革新的巨大兴奋所取代,“我们不能仅仅按照传统方法启动终端。我们必须尝试,在满月之夜,将七个终端的激活信号,与这七条主要地脉的能量波动进行‘同步调制’!让我们的信号,搭乘地脉的‘顺风车’!”
这个想法大胆而疯狂,但周波立刻领会了其中的战略价值。“没错!如果成功,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隐蔽性将呈指数级提升!甚至可能……唤醒这个网络中更深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