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好意的目光在盯着他们这笔“突如其来”的采购。
林启则将自己关在临时清理出来的仓库工作室里,全心投入到对“观测之基”晶体中蓝图的深入研究。他将意识沉浸其中,反复揣摩每一个部件的作用,每一道能量回路的原理。有了完整的理论打底,他理解这些蓝图的速度快得惊人,甚至开始能举一反三,对某些在他看来效率不高的设计,提出基于“林氏常数”理论的、更加优化的修改思路。
几天后,当王姐和小张小孙费尽周折,将第一批核心材料运回仓库时,林启已经将优化后的“观测之眼”设计图,用仓库里的金属碎屑和导电凝胶,在空旷的地面上勾勒出了一个等比例的、散发着微弱能量荧光的全息结构图。
那是一个复杂而优美的装置,核心是一个由特殊超导线圈环绕的、多层嵌套的晶格结构,中心预留了安装ZKc晶体的位置。周围连接着能量放大器、时空涟漪感应器、数据处理器等模块。
“这就是……‘观测之眼’?”小孙看着地上那散发着微光的复杂结构,喃喃道。
“还只是个架子。”林启抹了把额头的汗,脸色有些苍白,连续的高强度精神消耗让他颇为疲惫,“最核心的ZKc晶体我们没有,只能用一种高纯度铱锗合金暂时替代,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稳定。很多精密的感应元件也需要手工打造,误差会很大。”
“这已经是个奇迹了,林启。”王姐看着那详尽的设计图,眼中充满了惊叹。她带来的几个用技术换来的、擅长精密制造的“避难所”工程师,在看到这个设计图后,也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变成了肃然起敬。
建造工作开始了。仓库里响起了激光切割、3d打印和手工打磨的噪音。林启是总设计师和核心调试员,王姐负责协调资源和解决材料学难题,小张和小孙则成了最好的助手,学习着操作那些陌生的设备。那几位被“雇佣”来的工程师,在见识到设计的精妙后,也收起了小心思,投入地工作起来——在星环,掌握一门独特的技术,就是最大的资本。
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材料的瑕疵、设备的突然故障、能量回路的异常波动……问题层出不穷。有一次,在测试一个次级能量放大器时,因为替代材料的性能不足,引发了小范围的能量逸散,差点烧毁了整个控制模块。幸亏林启凭借对能量流动的敏锐感知(这或许也与他“钥匙”的身份有关),提前切断了能源,才避免了灾难。
但每一次困难都被克服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仓库里,在生存的压力和共同的目标下,这个小团队爆发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
半个月后。
仓库中央,一个高度约两米、结构复杂的银灰色装置,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它由无数精密加工的部件构成,线条流畅而充满科技感,表面的能量回路散发着稳定的淡蓝色微光。虽然核心位置安装的并非ZKc晶体,而是一块打磨光滑的铱锗合金块,使得整个装置看起来稍显“简陋”,但那股蓄势待发的、仿佛能窥探时空奥秘的气息,却无法掩盖。
“观测之眼”初级版,建造完成!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这个凝聚了他们心血和希望的造物。
王姐走上前,将手放在冰凉的外壳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启动……自检程序。”
林启深吸一口气,走到主控制台前,将手掌按在生物识别区——这是他自己设计的,只有他和王姐等少数几人能启动。同时,他分出一丝精神,连接着口袋里的“理论之基”晶体,将其作为稳定器和校准源。
嗡……
低沉的嗡鸣声响起,“观测之眼”内部的能量回路逐一亮起,如同被唤醒的星河。淡蓝色的光芒变得浓郁,在装置中心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