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严密、充满引导性的催眠话术之中,如同无形的手术探针,精准地探入受术者混乱的记忆皮层,进行着精密的“修复”
与“覆盖”
。
她甚至能“听”
到那些专家低沉的、带有重复韵律的声音,如同催眠曲般,一遍遍强调着“冰山撞击”
、“海水倒灌”
、“结构性损伤”
、“不幸罹难”
等词汇,同时将“移动的尸体”
、“诡异的绿眼”
、“常的力量”
等概念模糊化、边缘化,并将其定性为“极端应激状态下大脑产生的保护性幻觉”
与“幸存者内疚症的典型症状”
。
过程并不漫长,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近乎冷酷的效率。
当舱门再次打开时,伊丽莎白是被宝拉搀扶着走出来的。
她脸上的极度惊恐和混乱似乎平复了一些,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仿佛被抽空了灵魂的麻木与哀恸。
她不再呓语那些可怕的细节,只是蜷缩在角落,默默地流泪,口中喃喃着:“夏尔……是为了救我……他被东西挡住了……掉下去了……水那么冷……”
那个在生死关头撕去所有伪装、展现出惊人勇气与剑术的利兹,连同她所见证的那部分恐怖真相,被一同深深地、强制性地埋藏了起来,覆盖上了一层符合世俗逻辑的、充满遗憾与悲伤的“合理”
记忆。
几天后,当幸存者们终于踏上英格兰湿冷的土地,整个国家的舆论已被一场巨大的哀悼浪潮席卷。
所有报纸的头版都被触目惊心的黑体标题占据:
“‘海上女王’的绝唱——坎帕尼亚号确认撞冰山沉没,疑千人遇难,航海史蒙受重击!”
“工业傲慢的苦果?详析坎帕尼亚号设计缺陷与冰山预警疏漏!”
“凡多姆海恩伯爵疑英勇罹难,女王陛下表达深切哀悼,帝国陨落新星!”
“生还者口述地狱时刻:冰冷、黑暗与绝望的十分钟!”
报道中充满了技术分析、责任追问、对死难者的缅怀、对上流社会精英逝去的痛惜,以及对整个时代盲目自信的反思。
然而,在所有公开的信息渠道中,任何关于行走的尸体、癫狂的黑袍召唤师、诡异的魔法书、以及越常理战斗的痕迹,都被完美地、彻底地抹去、淡化、或“合理化”
解释。
这场险些颠覆皇室声誉、触及世界暗面真相的巨大危机,被严格地定义并限制在了一场“令人痛心的”
、“原因清晰(归于自然因素与技术失误)”
的特大航海事故范畴之内。
现实的帷幕,以绝对的权力与力量,被强行拉拢,掩盖了其下涌动的、不为人知的黑暗。
回到伦敦,回到那座仿佛一夜之间被抽走了所有灵魂的凡多姆海恩宅邸。
阴冷连绵的秋雨无休无止地敲打着书房那扇巨大的落地窗,雨水顺着斑驳的橡木窗格蜿蜒流下,如同永远无法擦干的泪痕,模糊了窗外灰蒙蒙的世界。
宅邸内部,往日即使伴随着仆人们制造的各种小混乱却也充满生机的氛围,如今被一种沉重得令人喘不过气的死寂所取代。
菲尼安不再大声嚷嚷,只是红着眼圈,机械地擦拭着早已光洁如新的银器;梅林的眼镜总是蒙着一层水汽,擦拭的动作比以往更加慌张无力;巴尔德关掉了厨房里所有的炉火,沉默地坐在角落,失去了所有研究“爆炸性美味”
的热情;老管家田中先生依旧捧着茶杯,但那啜饮的频率似乎慢了许多,佝偻的背影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苍凉。
snake依旧如同影子般沉默,但他手臂上的oscar盘绕得异常紧,鲜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