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俺这就去!”他转身时,不小心撞翻了墙角的药筐,里面滚出几包干瘪的草药,正是之前孙玉国低价收来的劣质药材。孙玉国看着那些草药,眉头皱得更紧,忽然起身:“等等,把这些也带上,让王大夫看看,哪些还能用,不能用的咱们就烧了,别再流到市面上。”
另一边,百草堂里已经热闹起来。张娜正把写着“葛花进价每斤五十文,售价每斤六十文”的木牌挂在门口,几个村民围着看,不时点头:“果然是良心价!比济世堂之前卖的还便宜!”王雪则在柜台后整理药包,双丫髻上的葛花簪子亮晶晶的,是今早林婉儿帮她重新插的。
“王大夫!”门外传来刘二的声音,他和两个伙计扛着几麻袋药材进来,额头上满是汗,“这是孙大夫让俺送过来的陈葛花,还有库房里的劣质药材,您看怎么处理。”
王宁刚从后院晾完新采的葛花回来,藏青长衫上沾着露水。他走到麻袋边,打开一条缝,一股淡淡的霉味飘出来:“陈葛花挑拣下,还能用的晒干净,以后煮水给牲口喝,能解饲料里的毒素;劣质药材分类,能做柴火的就留着,不能用的直接烧掉。”
正说着,孙玉国来了。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比平时少了几分傲气,多了几分局促。“王大夫,”他递过一本账本,指尖有些发颤,“这是俺之前卖药的账本,有些药材确实是以次充好,俺都标出来了,一会儿俺就去挨家道歉,该退钱的退钱。”
王宁接过账本,翻开看了几页,抬头时眼里带着笑意:“孙大夫,知错能改就好。其实咱们两家药铺,本该互相帮衬,而不是互相拆台——你看这微山湖周边,就咱们两家正经药铺,乡亲们看病抓药,还得靠咱们。”
这话刚落,林婉儿从外面回来,腰间的皮质药囊鼓鼓的:“王大夫,钱叔来了,还带了个好东西!”她话音刚落,药材商人钱多多就扛着一个竹篓进来,篓里装着新鲜的葛花藤,紫莹莹的花瓣上还挂着晨露。
“王大夫,孙大夫!”钱多多放下竹篓,抹了把汗,“这是俺今早从河南山里采的葛花藤,新鲜着呢!王大夫说过,葛花藤煮水也能解酒,就是药效比葛花弱些,俺想着,咱们可以把藤子晒干,切成段,便宜卖给乡亲们,家里有常喝酒的,平时泡点水喝,能预防酒毒。”
孙玉国眼睛一亮:“这主意好!俺们济世堂也出点力,帮着晒藤子、切药材,卖的钱咱们两家平分,都用来买新药材,免费给村里的老人送药。”
王宁点头:“就这么办!张阳,你带孙大夫和刘二去后院,教他们怎么晾葛花藤,注意别晒太干,留三分水分,药效更好;王雪,你跟钱叔去清点新采的葛花,按之前的标准挑拣;张娜,你登记下村里老人的名单,下午咱们就去送药。”
众人各司其职,后院很快响起晾晒药材的声音。孙玉国跟着张阳学翻晒葛花藤,指尖触到带着韧性的藤条,忽然想起年轻时父亲教他认药的场景——那时候父亲总说,“药是救人的,不是赚钱的”,可他后来却忘了。
“张阳哥,”孙玉国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你跟王大夫这么多年,就没觉得亏吗?明明能卖更高的价钱,却非要薄利多销。”
张阳手里的木耙顿了顿,指腹摩挲着耙齿上的木纹:“俺爹以前是药农,采了一辈子葛花,最后却因为没钱抓药,病死了。王大夫收留俺的时候说,‘咱们做药材的,得让乡亲们吃得起药,才对得起手里的药草’。你看这葛花,长在山里,没人管的时候就是野草,可到了咱们手里,就能救人——这才是药材的本分,也是咱们的本分。”
孙玉国看着张阳认真的侧脸,忽然明白了什么。他低下头,用力翻了翻葛花藤,阳光透过藤叶的缝隙落在他手上,暖融融的,像父亲当年的手掌。
傍晚时分,百草堂和济世堂的伙计们一起,背着药包走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