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照当众抛出的问题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许多开国之君大为认可。
自己也可以对魏照的询问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难道不理睬魏照,自己就不是大同节度府的节度使?不过这是下策,王信没有选择躲避。
太原府的人口在两百万以上,而且多是负资产。
大同以人为本,那么这两百万人就不是予取予求的奴隶,而是当做真正的人对待,从这个角度去看,维持现状对大同最有利。
既不用负担起两百万人,同时又维持住了商业利益。
最后回到一个问题。
太原的百姓是不是人?
所以王信选择达者兼济天下。
可天下这么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如何把天下人维系到一起,成为一条心呢?
如果连团结都做不到,那么靠什么去维系一个国家?
暴力?
这也是一种手段。
可暴力并不持久,思想上依然要有同一个理念。
于是当中国结束战国时期,进入大一统的国家后,儒家这种天地君亲师的理念,既符合君主最大的利益,又适合推广,便顺其自然的走到了它的位置。
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强化了儒家道德。
这两者超自然是后三者的地位来源。
皇帝是天子,天地君亲师强调天命所归的合法性,人们效忠皇帝成为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忠君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但是皇帝一个人治理不了天下,所以需要宗族。
在古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范围离不开家乡,所以也必须是宗族。
于是对君主的忠诚,对师长的尊重,有了一套行为准则,最后通过伦理规范化来治理社会。
在这个过程里,只有君主和师长才是人。
那么理所当然的需要教化百姓,因为谁愿意不当人?
君主和师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要让百姓们明白这个道理,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因为师长教化的多是自己的子弟,君主通过维护师长的利益,让师长自发的维护并执行,最终把这个理念深深烙入百姓的心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其实也是一套奴化的手段,对比粗暴似的奴役更加高明。
因为儒家本就诞生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史书虽然精彩,但从百姓的角度去看历史,并不能改变其是封建奴隶社会的本质,儒家在此基础之上,并没有推倒重建,只是进行了改良。
为了自身利益从而推广出去,当然要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这是儒家的底层本质。
所以哪怕汉朝就有了畜力收割机,畜力播种机,而且才几千万的人口,却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冶铁业等各类行业技术都是世界顶峰,许多技术甚至西方在工业革命前期才追上。
但是汉朝依然没有进入工业社会,包括后来的唐宋明。
无法革新落后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飞跃便永远是镜花水月。
不能解决这个落后的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力注定如此,永远也无法进入工业革命。
而英国在十七世纪颁布了第一部解决王权的法律,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为商业的发展和百姓的自由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进入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但是大周与英国不一样。
英国是个岛国。
而中原面临的威胁远不是英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实事求是的话,王信一直在思考,今天既然问到了,王信打算先放出风。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保家卫国、斯民小康。”
王信缓缓开口。
魏照一愣,这关自己的问题何事?
曾直却睁大了眼睛,竖起耳朵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