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预判。”路明摇头,“是它有自己的节律。我们在它喘气的时候打它,但它喘完一口气,正好有力气回击。我们要做的,不是打断它,是在它吸气的那一刹那,跟进去。”
众人沉默。
“所以接下来,不能按原来的流程走。”他举起手中的文件,“这是新的操作规程,叫《精准引导六阶规程》。从感知波动顶点,到下达指令,再到能量注入,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时限和标准动作。误差不得超过半息。”
助手接过文件翻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个节奏太紧了,几乎是极限操作。”
“我知道。”路明说,“但我们没有退路。照虚鉴有裂纹,不能再承受高强度激发。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次到位。”
“万一失败呢?”
“那就让它失败。”路明看着能量柱,“但我们必须试一次真正的同步。不是对抗,是共振。”
会议结束后,其他人陆续离开。路明没走。他坐在观测席上,手里还握着那份文件。灯光暗了一些,仪器发出规律的滴鸣声。
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中模拟整个过程。
第一步:锁定波动顶点。
第二步:判断空白期是否出现。
第三步:在空白开始的瞬间下达指令。
第四步:确保照虚鉴在零点二五息内激发。
第五步:蓝光注入,与能量回落同步。
第六步:观察反馈,不做二次干预。
一遍,两遍,三遍。他在心里反复演练,每一个节点都卡得死死的。
不知过了多久,技术人员轻声提醒:“已经凌晨了,要不要先休息?”
路明睁眼,看了眼屏幕。能量柱仍在跳动,红点依旧密集。
“不用。”他说,“你们去吧。我再看一会儿。”
房间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他一个人,面对着不断起伏的曲线。
他忽然注意到一件事。
刚才最后一次波动达到峰值后,那个半息空白依然存在。但这一次,空白结束的瞬间,数据回升的速度比以往慢了半拍。
像是……迟疑了一下。
他坐直身体,手指悬在回放键上。
“再来一遍。”
画面重播。
峰值到达。
数据骤降。
空白出现。
回升启动。
他数着时间。
空白持续了半息整。
回升用了整整一息才恢复到初始水平。
上次是零点八息。
再上一次是零点七五息。
这次更慢了。
他盯着屏幕,呼吸放轻。
这不是随机。
也不是疲劳。
这是变化。
它在适应的不只是压制,也在适应节奏本身。每一次我们改变方式,它也在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
所以他必须更快。
必须在它还没准备好之前,就完成下一步。
他拿起笔,在规程最后加了一行字:**所有操作必须压缩至空白期内完成,不得拖延,不得预判,只信当下。**
写完,他将文件折好,放进怀里。
然后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按下录制键。
输入新日志:
“干扰源的恢复速度出现短暂减缓,推测为其节律尚未完全稳定。最佳介入窗口仍为峰值后半息空白期。明日晨时执行新规程,全员不得迟到。”
他退出系统,关闭日志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