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站在主控台前,屏幕上的能量曲线还在跳动。红点密集排列,像一串不停闪烁的信号。他没有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划过,留下一道浅痕。
助手拿着记录板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数据都整理好了,七次实验的完整流程都在这里。”
路明点头,接过记录板,目光落在第三次脉冲结束后的那一段波形上。峰值回落得比前两次快,但恢复的速度却提升了近三成。他盯着那条线,眼神没变。
“把录像调出来。”他说。
技术人员立刻操作,三轮引导的全过程开始回放。画面中,蓝光从照虚鉴射出,击中能量柱,数据曲线随之凹陷。每一次注入,都有明确的时间标记。
路明抬手,示意暂停。画面停在第二轮脉冲启动的瞬间。他指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这里,法术启动和蓝光出现之间差了多少?”
“零点三息。”技术员回答,“在正常响应范围内。”
路明没动。他又让回放第一轮和第三轮,逐一核对每个节点。三次操作,每次蓝光激发都比指令下达晚了不到半息。差距极小,几乎可以忽略。
但他知道问题就在这里。
“打开叠加图谱。”他说。
屏幕上切换成多层波形叠加的画面。三条曲线并列,分别代表三次稳定期最后十息的数据。起初走势相近,但在接近断裂点时,出现了细微偏移。第二次的回升起点比第一次提前了一息半,第三次又比第二次快了半息。
路明看着这些变化,脑子里开始推演。如果每一次压制都会引发更快的反弹,而他们的回应又总是慢那么一点——那就不是压制,是在追赶。
他转身走到另一台终端前,调出加密日志里的音频记录。每一轮操作时,助手都会口头通报步骤,这些声音被系统自动存档。
“播放第二轮准备阶段。”他说。
“准备启动第二轮脉冲。”助手的声音响起。
几乎同时,主控台显示指令发出。但直到零点三息后,照虚鉴才真正激发。
路明闭眼,重新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下令,助手复述,设备响应。这个过程看似流畅,实则存在断层。人传令,机执行,中间隔着无法消除的延迟。
可那半息空白呢?
他在心里重放最后一次波动的顶点。能量冲到最高,所有数据归零,然后停顿。半息。不多不少。
如果能在那一瞬间注入蓝光,不是压制,而是同步进入它的节奏——会不会不一样?
他睁开眼,对技术人员说:“再查一次被动监测数据。我要看最近五次波动的起始时刻,精确到毫息。”
几分钟后,新的图表出现在屏幕上。五个时间点依次排列:第十息、第八息、第六息、第七息、第五息。间隔越来越短,趋势明显。
“它在加快。”他说,“但我们也在变慢。”
没人接话。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声音。
路明走到白玉简前,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在上面写下几个字:**时机错位,非器之过,乃人与器未合。**
他抬头,看向照虚鉴。镜面边缘的裂纹比之前更明显了些,但整体结构仍稳固。这东西还能用,只要用得准。
“叫所有人来开会。”他说。
十分钟后,团队成员围在主控区中央。路明站在最前面,手中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我们之前错了。”他说,“不是方法不对,是节奏不对。每一次我们出手,都在它已经准备好的时候。它等我们动,然后立刻反扑。”
有人皱眉:“您的意思是,它能预判我们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