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但很快,蜂窝煤耐烧、暖和、相对干净,价格实惠的优点就口口相传开来,免费被人宣传。
“陛下仁德啊!这东西比柴火经烧多了,屋里也暖和!”
“可不是嘛,价钱还这么便宜,今年冬天总算不用挨冻了!”
而回到皇宫的李浩,从也命人在皇宫里使用武德炉。
李浩望着窗外逐渐寒冷的天气,想着京中无数百姓,因为他这个小小的发明,而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冬天,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战争是为了和平,杀戮是为了秩序。
而真正考验一个王朝生命力的,恰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千家万户冷暖的民生细节。
陕西的改制在稳步推进,蜂窝煤的成功初步验证,南方藩王们仍在内耗。
李浩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深邃。
他知道,大唐这艘巨轮,正在他设定的航道上,劈波斩浪,坚定地驶向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未来。
下一步,他的目光,或许该投向那混乱的南方。
或者是时候进一步深化内部的变革了。
但无论如何,这个冬天,大唐的京城,将比往年更加温暖。
河州大捷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陕西行省的改制与蜂窝煤的推广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大唐朝廷这台精密的机器,在李浩的驾驭下,高效地运转着。
然而李浩的思绪,却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些具体的政务上。
他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着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如何将朝廷的意志、国家的政策,乃至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常识,有效地传达给亿万子民,凝聚人心,引导舆论,塑造一个崭新的“大唐”认同。
这一日的小朝会上,李浩召见了内阁几位核心成员,以及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诸位爱卿,朕近日思考了一番,治国非独赖兵马钱粮,亦需教化人心,统一思想,通达上下之情。民间多有愚昧,不解朝廷良苦用心;地方胥吏,亦常因不解政令本意而执行偏差,甚至欺上瞒下。
长此以往,政令不出京城,朕与万民,犹如隔着一层厚厚的墙壁。”
首辅黄渊沉吟道:“陛下所虑极是。自古教化,赖于官学、乡绅与圣谕宣讲,然官学覆盖面有限,乡绅良莠不齐,圣谕宣讲亦难及偏远。”
“所以朕欲建立一个,新的衙门专司此事。”李浩目光扫过众人:“名曰:‘大唐文宣司’,直属内阁,专责宣传朝廷政令、引导民间舆论、普及常识、教化百姓。”
“文宣司?”次辅徐良有些疑惑,“陛下,此衙门口职能,似乎与礼部、翰林院有所重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