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对于李浩喜欢设立新的机构。
可却弄不明白,他想设立文宣司干什么。
李浩摇摇头解释起来道:“礼部主礼仪典章,翰林院掌制诰文史,皆偏重于上层与雅文化。而文宣司,面向的是天下所有识字或不识字的普通百姓,其职责重在宣传,要用最浅显、最直接的方式,让国家的政策,深入人心,了解咱们大唐的路,该怎么走。”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举措:“文宣司成立后,起到监督作用,不要让那些歪门邪说蛊惑百姓人心,而文宣司首要之务,便是创办一份属于咱们大唐的报纸!”
“报纸?”李浩着急而来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满脸惊讶道:“陛下,您所说的报纸,可是如同前朝邸报那般,抄录朝廷大事,传达于各级官府?”
“不是,大唐日报不是邸报”李浩语气坚定地解释道:“报纸是一份需要公开发售,让任何识字的百姓,只要花上几文钱,就能买到。”
李浩开始详细阐述他构想中的《大唐日报》、
“朕设想,这《大唐日报》每日一期,每期四版或更多。”
“头版,刊载朝廷最重要的政令、皇帝的重要谕旨、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例如,陕西改省、推行新政之意义,需详细解读,让百姓明白为何要这么做,好处何在。”
“第二版,报道京城内外、乃至各省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河州大捷的详细战报、各地秋收情况、重要工程进展等。让百姓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第三版,朕称之为‘民生百事’。这一版,要刊登诸如‘蜂窝煤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秋冬季节预防风寒小常识’、‘如何辨别洁净水源’、‘新生儿护理要点’、‘预防蝗灾农田管理法’等等。总之,就是将那些有利于民生、能改善百姓生活的实用知识和常识,传播出去。”
“第四版,则可刊登一些宣扬忠君爱国、孝悌忠信的故事,或是各地风俗见闻,甚至可邀请文人撰写一些浅显的诗词歌赋,寓教于乐。”
李浩的描述,为在场的重臣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们从未想过,一份官方编纂的“报纸”,竟然可以如此贴近百姓生活,承载如此多样的功能。
身为内阁首辅的黄渊听完李浩的真知灼见,首先反应过来,眼中精光闪烁。
“陛下此策,实乃高瞻远瞩,若能成行,则朝廷政令可直达民间,破除奸吏壅蔽之弊,民生常识得以普及,可活人无数,提升民力;更可引导舆论,使民心归附,凝聚国魂,此乃教化之利器,远胜十万雄兵啊!”
身为内阁次辅的徐良,在仔细也抚掌赞叹:“妙啊!尤其是这卫生常识、农事技巧,若真能通过这《日报》传播开,确是大善政!这每一期,编纂、印刷、发行,所耗人力物力恐怕不小,且需建立一套,遍布各州府的发行网络。”
“费用由内帑和户部共同承担,初期不必追求盈利,以推广普及为重。”李浩一锤定音道:“至于发行网络,可依托现有的驿站系统进行改良和扩充,亦可招募民间商贾合作。至于编纂人员,可从翰林院、国子监中遴选年轻、思维活跃、文笔流畅者入职文宣司,朕也会亲自审定创刊初期的内容。”
皇帝陛下决心已定,并且考虑得如此周详,众臣自然再无异议,反而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他们隐约感觉到,这《大唐日报》一旦面世,必将对大唐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圣旨很快下达,大唐文宣司正式成立,选址就在皇城根下,紧邻内阁办公区域,以示其重要性。
李浩亲自挑选了一位思想较为开明、文采斐然且精通实务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担任首任文宣司郎中。
整个文宣司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李浩让招募编纂、访员记者,建立与各部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