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息沟通渠道,选址建立大型印刷工坊,改良活字印刷术和纸张以适应大规模快速印刷的需求,与驿站系统洽谈发行合作。
一切都在李浩的密切关注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李浩甚至亲自参与了《大唐日报》创刊号的策划和定稿。
半个月后,一个寒冷的清晨。
大唐京城,以及少数几个率先打通发行渠道的北方重镇,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景象。
报童清脆的吆喝声回荡在街头巷尾:“看报看报,《大唐日报》创刊号!陛下御批,只要三文钱,朝廷新政、大捷战报、取暖良方、卫生常识,应有尽有啊!”
好奇的百姓、士子、商人纷纷围拢过来。
三文钱,不过一个烧饼的价钱,却能买到一份据说载有皇帝陛下旨意和天下大事的“纸”?
很快,第一批印制的数万份《大唐日报》被抢购一空。
人们迫不及待地,展开这张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
因为路程的原因,大唐一月刊印两期。
头版醒目位置,便是《陛下谕旨:改河州为陕西行省,与民更始告天下书》,用相对浅显的文字阐述了改制的必要性与对百姓的益处。
紧接着是《骁骑将军许思辰奇袭党项,河州大捷,西北边患暂平》的详细战报,看得人热血沸腾。
第二版的《京郊蜂窝煤厂建成,惠民售价暖寒冬》以及《漕运新规十条》等消息,也与民生息息相关。
最吸引普通百姓的,莫过于第三版。
上面用简单的图文,介绍了《蜂窝煤炉使用须知:谨防炭毒《一氧化碳中毒,务必保持通风!》,还有《冬日防寒:巧用姜汤驱寒气》、《简易净水法:明矾沉淀可见效》等小知识。这些内容朴实无华,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第四版则是一篇名为《忠勇报国:记河州之战阵亡将士王二狗》的小故事,以及一首歌颂丰收的俚语小诗。
“这,这上面说的都是真的?朝廷真的把河州打下来了?”
“蜂窝煤原来要这么用才安全!我说昨天邻居家怎么晕倒了呢!”
“这净水法子简单,回头试试!”
“三文钱,就能知道这么多事情?陛下真是仁德啊!”
议论声、惊叹声在各个角落响起。识字的人大声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一份报纸往往被传阅得起了毛边。
朝廷的政策、皇帝的意志,第一次以如此直观、如此贴近的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视野。
那种因信息壁垒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隔阂感,似乎在悄然消融。
皇宫内,李浩看着福康呈上来的、来自民间的第一波反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随着发行网络的扩大,《大唐日报》的影响力将渗透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它将不仅是宣传工具,更是教育工具、舆论引导工具,是打破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对知识、信息垄断的利器。
是塑造“大唐子民”共同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基石。
文宣部和《大唐日报》的建立,标志着李浩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依赖军事和政治的硬实力,开始向构建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掌控力延伸。
这张薄薄的报纸,其蕴含的力量,或许将比千军万马更加持久和深刻。
它承载着的,是李浩开启民智、重塑世界的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