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然而,受限于封建社会落后的农业技术,当人口达到约两千万时,增长便陷入停滞,难以再进一步。
制约人口继续扩张的核心因素,归根结底是粮食产量的瓶颈。
在那个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也没有高产良种的时代,农作物收成极为有限。
一亩地能收获二百到三百斤粮食已是不错,若遇灾荒年份,收成减半乃至颗粒无收都是常事。
粮食歉收直接影响百姓生存——人总得吃饭活命。
因此每逢灾年,曰本国内便会爆严重饥荒,一次饥荒往往导致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活活饿死。
大量人口死亡后,粮食需求随之减少,幸存者得以勉强维生。
待灾情过去,农业恢复,粮食逐渐充裕,人口又开始缓慢回升。
等到人口再次逼近土地所能供养的极限时,一旦遭遇天灾或战乱导致粮食短缺,便又一次陷入人口锐减的循环。
如此往复,曰本的人口长期在两千万上下波动。
这种情况与华夏古代王朝颇为相似。
华夏历史上存在一个“三百年周期律”
——无论王朝初期多么强盛,很少有能延续过三百年。
像汉朝虽历时四百余年,实则分为西汉与东汉,中间经历王莽篡位、天下大乱,东汉是在旧秩序彻底崩塌的基础上重建的新政权,本质上已是朝代更替。
唐朝同样如此,国力鼎盛一时,也未能逃脱三百年而亡的命运,最终在藩镇割据与内乱中走向终结。
华夏历代王朝难以长久维系,根本原因也在于粮食产出无法匹配人口增长。
一旦粮食供应不足,灾年到来,百姓便成批饿死。
人不是牲畜,面临生死抉择时必然挣扎求存。
当大量民众走投无路,便会揭竿而起,组成农民起义军,对朝廷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这种动荡若无法平息,王朝可能就此覆灭;即便勉强维持,战争本身也会严重破坏生产,使饥荒雪上加霜。
同时,镇压叛乱需耗费巨额军费,加重财政压力,最终可能导致国家财政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