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甚至可能仅有三分之一幸存。
如此惨重的代价,极有可能迫使汉军在付出巨大牺牲后仍不得不中止攻势,被迫撤回北岸重整旗鼓。
换句话说,只要拿下这个据点,北军不仅能稳住阵脚,还能借地形之利,不断消耗来犯之敌,最终挫败对方南下的图谋。
正因如此,谢尔曼此次主动出击,本质上仍是一场防御性的进攻。自古以来,“以攻代守”便是战场上屡试不爽的铁律。
目标明确之后,谢尔曼迅速开始筹备行动。在正式动手前,他特意观察了汉军兵力轮换的规律。经过数日侦察,他发现对方大约每三天进行一次小规模换防,而每一支驻防部队通常会在此坚守半个月左右。
因此,最佳的攻击时机,应是新一轮部队刚接防之际——此时新来的士兵尚不熟悉地形与敌情,戒备最容易出现松懈。
与此同时,由于换防刚刚完成,后续支援短时间内难以到位,这正是发起突袭、速战速决的最佳窗口。
基于这一判断,谢尔曼将总攻时间定在凌晨三点左右。这个时刻,大多数人正处于深度睡眠之中,警觉性最低,极有利于部队悄无声息地逼近敌阵。
再加上夜间值守兵力本就有限,若能趁其不备发起猛攻,完全有可能一举突破防线,以最小代价夺取阵地。
计划可谓周密,执行部队又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胜算颇高。
然而,谢尔曼还是低估了他的对手。这片阵地上的汉军,对于防御的重视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毕竟,这里是整条战线中最前沿、最孤立的一个突出部,几乎就扎在镁军的眼皮底下。驻守于此的将士们非常清楚:自己随时可能成为敌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因此,每次换防时,指挥官都会反复强调警戒纪律,要求全员时刻保持高度戒备。无论昼夜,岗哨密度、巡逻频率从不降低,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疏漏。
正因如此,当谢尔曼派出的突击队刚刚接近河岸时,立刻就被哨兵察觉。
刹那间,枪声骤起,战火轰然点燃!
战斗爆发之初,汉军虽感意外,却并未陷入慌乱。他们早已料到敌人不会坐视不管,只是没想到进攻的方式与预想截然不同。
原本,他们推测镁军若要动手,必定倾巢而出,凭借兵力优势发动全面强攻,力求一击致命。
但现实却是:镁军确实来了,可攻势却异常克制,兵力投入远远少于预期,更像是试探性的突袭,而非总决战。
这让汉军前线指挥官心头一凛——敌人究竟意欲何为?
不过这股敌军的战力确实不容小觑,不仅单兵能力极强,彼此之间的配合也极为娴熟。
他们在步炮协同上的运用相当到位,步兵之间交替掩护、协同推进的节奏也掌握得恰到好处。
一看就知道,这是支经历过无数恶战的老牌劲旅。
“保持警觉,绝不能让敌人靠近我们的防线!”
守在前线的是汉军一个营,兵力大约七百人左右。单从人数上看,汉军显然处于极大劣势。
但作为防御方,他们早已依托先前构筑的工事和多个坚固火力点,将整条战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道层层设防的屏障,足以与来犯之敌周旋。
更重要的是,在遭遇攻击的第一时间,他们就已向后方部队发出了求援信号。只要能撑住一段时间,援军必然赶到。
一旦援兵抵达,眼前的危机便能彻底解除。
因此,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死守阵地,坚持到援军到来!
咻——!
一声尖锐的破空声划过夜空,一枚照明弹腾空而起,在数百米高空猛然炸开,洒下一片刺眼的白光,瞬间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