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第一师的番号与指挥班子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并非立刻投入新的战斗,而是一场席卷全师、为期数月、旨在将这支扩编后的部队真正锤炼成钢铁拳头的大练兵运动。
陈征和新任参谋长王树声都深知,兵多将广只是表面,能否将各部队、各兵种捏合成一个运转顺畅、配合无间的有机整体,才是决定这支新生主力师能否在更大规模、更高强度的战斗中取胜的关键。
练兵场选在清河县城外一片相对开阔、地形复杂的区域,涵盖了丘陵、河流、村落和开阔地。
王树声参谋长几乎将作战室搬到了现场,巨大的沙盘上,敌我态势、地形地貌、预设目标一应俱全。
练兵的第一课,并非是操枪弄炮,而是思想与理论的统一。
全师排以上干部被集中起来,由王树声亲自授课,讲解大兵团作战的基本原则、各兵种协同的要点、通讯联络的重要性以及参谋业务的基础知识。
对于很多从游击队、地方武装成长起来的干部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接触“合同战术”
的概念。
“过去我们打游击,强调灵活机动,各自为战。
但现在,我们是主力师!”
王树声指着沙盘,声音清晰有力,“一个团的行动,可能影响到整个师的战役布局;一个炮兵连的失误,可能导致步兵兄弟的重大伤亡!
我们要从‘游击队思维’,向‘正规军思维’转变!”
课堂上,干部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低头记录。
孙猛等老团长虽然实战经验丰富,此刻也如同小学生般认真听讲,他们明白,不学习,就跟不上部队展的步伐。
理论灌输之后,便是热火朝天的实战化演练。
练兵的重点,毫无悬念地放在了步炮协同上。
这是攻坚作战的核心。
演练场上,设定的目标是远处山丘上几个模拟的“敌军”
坚固火力点。
第一次实弹合练,就暴露出了问题。
步兵突击分队按照预定时间起了冲锋,但炮火延伸的时机稍早了半分钟。
结果,炮弹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步兵就冲了上去,险些被己方最后一轮落下的炮弹误伤。
虽然只是空包弹和标示弹,但也让现场指挥的各级军官惊出一身冷汗。
“停!”
观察所里,王树声脸色铁青,对着步话机厉声道,“炮兵指挥员、步兵营长,立刻到我这里来!
怎么回事?时间差是怎么计算的?步话机通讯为什么会出现延迟?”
老杨和那名步兵营长跑步前来,脸上都有些挂不住。
“报告参谋长,是风向影响,炮弹烟尘消散比预判慢了点……”
“我们冲锋是按照预定时间起的,看到信号弹就……”
“我不要听理由!”
王树声打断他们,“战场上,这半分钟,就是一个排、一个连的弟兄没了!
重新计算!
建立备份通讯通道!
炮兵观察哨必须抵近,与步兵前锋保持目视联系!
再来!”
一次,两次,三次……演练场上的枪炮声(训练弹)终日不绝。
炮兵观察员跟着步兵一起冲锋,用旗语、信号弹、甚至是简陋的步话机,实时将目标信息和弹着点修正传回炮阵地。
步兵也学会了根据炮击的节奏和弹着点,灵活调整冲击路线和度。
那种粗放式的“大炮轰完步兵冲”
的模式,被更加精细、更加危险的“炮火护送”
所取代。
除了步炮协同,工兵与步兵的配合也是重点。
演练如何在前沿火力掩护下快开辟通路、爆破残存障碍、在巷战环境中进行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