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而且有多个出口。
“这里就是新‘铁砧’了!”
张振国宣布,“条件比过去差远了,但更安全,更隐蔽。”
搬迁过程异常艰难。
没有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肩膀扛,用滚木挪,将一台台设备运进山洞。
许多人肩膀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衣襟,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李铁锤拖着伤腿,坚持参与搬运:“多一个人多份力!
我这条命是高队长和同志们救的,现在正是报答的时候!”
最令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帮助。
王家村的老王听说兵工厂要重建,带着十几个村民赶来:“别的干不了,出力气的活我们在行!”
军民合力,进度大大加快。
一周后,所有能用的设备都搬进了新址。
虽然简陋,但至少有了个像样的工作环境。
“点火!”
张振国庄严宣布。
李铁锤用力踩下脚踏板,机床缓缓转动起来。
接着,锻造炉也被点燃——燃料是收集来的木炭和煤渣,火苗虽不旺,但足以加热金属。
“铁砧”
兵工厂重新燃起了炉火!
第一项任务是修复损坏的枪支。
战士们送来的破损枪支堆成了小山,每一支都关系着战斗力的恢复。
没有备用零件,工人们就手工制作;没有专用工具,就改造代用;没有检测设备,就凭经验和手感。
张振国亲自示范如何修复一支卡壳的步枪:“看,撞针断了,我们可以用这段钢轨重新打磨一个。
虽然不如原装,但至少能打响!”
工人们日夜轮班,山洞里响起了久违的敲打声和机床运转声。
每修好一支枪,就意味着前线多了一个能战斗的战士。
更大的挑战是复装子弹。
弹壳可以回收,但射药和弹头极其缺乏。
“我们可以用火柴头提取火药,”
一个老工人提出土办法,“虽然威力不足,但总比没有强。”
弹头问题更棘手。
最后是李铁锤想出了办法:“鬼子的炸弹皮!
我们可以收集未爆的炸弹,取出里面的金属做弹头!”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但没有人退缩。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卸哑弹,收集每一克可用材料。
第一批复装子弹终于生产出来。
虽然只有区区两百,且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是希望的开始。
“送去给利刃小队,”
张振国吩咐,“他们最需要这个。”
当赵铁鹰收到这盒珍贵的子弹时,这个硬汉眼眶湿润了:“告诉老张,这些子弹每一颗都会用在鬼子身上!”
兵工厂的恢复消息很快传遍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战士们知道,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背后的支撑。
更令人惊喜的是,军工人员开始尝试制造新武器。
利用缴获的钢管和炸药,他们成功试制了土制手榴弹和地雷。
“虽然粗糙,但能炸响!”
李铁锤自豪地展示新产品,“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一天,常送来一份情报:日军一支运输队将经过附近,车上可能有机床设备。
“如果能搞到一台真正的工作母机”
张振国眼睛亮了。
赵铁鹰毫不犹豫:“交给我们利刃小队!”
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后,利刃小队真的带回了一台半旧的铣床和一些工具钢。
虽然机器有些损坏,但对兵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工人们如获至宝,连夜修复这台机器。
当铣床终于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