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涂抹在辽源城伤痕累累的城墙之上。
陈征独自一人,缓步登上东门附近一段相对完好的城墙马道。
脚下,是烧焦的砖石和尚未清理干净的战斗痕迹;眼前,是沐浴在金色光辉中、正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轮廓,更远处,是广袤而未知的天地。
攻克辽源的狂喜与失去孙猛等众多战友的悲痛,如同冰与火,在他心中反复交织、沉淀。
此刻,站在这座象征着巨大胜利,也承载着无数牺牲的城头,一种前所未有的、越具体战役的深沉思考,如同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
他回想起这短短数年的抗战历程。
从太行山深处带着几十个骨干打游击,缺枪少弹,见了鬼子小队都得绕着走;到安丰驿整训,部队初具规模,有了炮兵和侦察兵;再到攻克清河,完成从游击兵团向正规攻坚兵团的蜕变;直至如今,兵强马壮,一举拿下辽源这样重要的工业城市,扩编为师,雄踞一方。
这一路走来,尸山血海,筚路蓝缕。
然而,陈征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与伤痛上。
他敏锐地意识到,辽源战役,虽然胜利,却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预示着未来的战争形态,将生根本性的变化。
更高技术的对抗。
日军投入的坦克,虽然被火箭筒侥幸克制,但那钢铁洪流带来的压迫感和己方步兵在反装甲能力上的薄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未来的敌人,会不会拥有更多、更先进的坦克、装甲车?甚至……飞机?仅仅依靠缴获和少量外来援助,是远远不够的。
他想到了常领导的技术科,想到了“太行兵工厂”
,想到了那些归心的工程师。
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勇气和意志的较量,更是技术、工业和智慧的比拼。
部队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和装备生产能力,哪怕是从最基础的仿制和改进开始。
更大规模的战役。
辽源战役,动用了上万人,涉及多兵种协同,外围阻击、城市攻坚、心理策反、经济绞杀多管齐下,其复杂程度远以往。
可以预见,随着抗战进入战略反攻,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数万甚至十数万敌军据守的大城市、要塞群,战役规模将空前扩大。
这对部队的指挥体系、后勤保障、机动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过去那种靠军事主官个人威望和经验指挥的模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
更成体系的对抗。
陈征深刻体会到,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
它包含了军事、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
你在前线攻坚,需要后方稳固的根据地提供兵员和物资;你需要准确的情报来制定计划;你需要有效的宣传来瓦解敌人、争取民心;你需要可靠的后勤来保障供应;你需要专业的工兵来破除障碍;你需要高效的通讯来联络各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
未来的胜利,必然是属于那个能够更好地整合、运转自身战争体系的强者。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陈征望着远方,喃喃自语。
他意识到,独立第一师虽然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主力师,但距离他心目中那支能够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现代化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作为这支军队的领导者,他的眼光和决策,将决定这支部队能走多远。
回到师部,陈征立刻召见了王树声参谋长和李云龙政委,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老李,老王,”
陈征指着地图,目光灼灼,“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
辽源拿下了,很好,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