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宜似乎看出了院长的顾虑,打开小皮箱,里面是一套擦拭得锃亮的手术器械和一些她手写的医学笔记。
“院长,我知道我的过去可能让你们不放心。
但我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
以前是被迫,现在,我想为真正需要的人,为这个国家做点事。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只求能给个机会。”
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
秦院长沉吟片刻,看了看外面躺满的伤员,又看了看她带来的那些保养精良的器械(这本身就能救急),终于点了点头:“李医生,欢迎你!
我们这里条件差,伤员多,正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
李静宜的到来,如同给紧张的医疗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她的外科技术娴熟,处理创伤干净利落,极大地减轻了其他医生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她熟悉城内原有医药资源的分布,带领护士和卫生员,从一些被遗忘的仓库角落甚至前伪政府官员的私宅里,找到了不少被封存或囤积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包括极其珍贵的磺胺类药物和手术缝合线。
在她的带动下,陆续又有十几名原伪市立医院、私人诊所的医生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士,主动找到野战医院或军管会卫生部门,表示愿意留下服务。
他们带来了更规范的医疗流程和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使得独立第一师的医疗保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人心的向背
这些技术人才的归心,并非个例。
在接管工厂、学校、邮电、交通等各个部门的过程中,军管会都遇到了大量类似的情况。
许多原本对八路军心存疑虑、或只是为生计所迫的中国籍职员、教师、工程师,在亲眼目睹了这支军队与日伪和旧军队截然不同的作风后,纷纷选择了留下。
军管会对此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铁杆汉奸,所有愿意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一律既往不咎,量才录用,给予信任和尊重,并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与日伪时期的压迫剥削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许多人在交出自己珍藏的技术图纸、专业书籍,或者献出某项特殊技能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东西,总算能用在正道上了。”
陈征在听取关于技术人才接收情况的汇报时,感慨地对李云龙和王树声说:“看到没有?这就是人心向背。
我们打下了辽源,只是得到了这座城市的躯体。
而这些愿意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才是让这座城市,让我们部队真正活起来、强起来的灵魂和血液!”
李云龙深表赞同:“是啊,我们的事业,不仅仅是打仗。
能够吸引这么多有本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干,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是得人心的!”
王树声则从更实际的角度补充:“这些人才的加入,对我们军工生产、医疗保障、通讯联络乃至未来的城市建设,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必须用好他们,保护好他们。”
技术人才的归心,极大地补充了独立第一师在军工、医疗和技术兵种方面的人才库,为这支以工农为基础的部队,注入了宝贵的知识和技术基因,也为根据地的长远建设和部队未来的现代化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心向背,在这一刻,化作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