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不是馅饼,是交易。”
霍聿枭手指敲着电文,语气冷静,“他们看中咱们的展潜力,也想拿点技术回去;咱们缺人缺设备,正好互补。”
他看向沈未央,“用一支‘雷霆式’换十个工程师加高端设备,干不干?”
沈未央几乎没犹豫,指尖划过“高精度车床”
几个字,眼睛亮了:“干!
‘雷霆式’的优势在标准化生产和特种钢材,光有样品,没有咱们的轧钢工艺、零件公差控制体系,他们复制不了;可这些工程师能解决传动、动机的难题,车床能提升零件精度,这是用一块‘砖’换一座‘桥’,太值了!”
回电当天就了出去。
一个月后,柏林来的船在奉垣港靠岸——十位德国工程师背着沉甸甸的行李,里面装着机械手册、手绘图纸,还有几台小型检测仪器;领头的工程师海因里希,头花白,眼神却锐利,看到来接他们的沈未央,第一句话就是:“我想看看‘龙吟’的设计图,还有那支‘雷霆式’。”
沈未央没藏着掖着,直接带他们去了车间。
海因里希看到“龙吟”
的草图时,还皱着眉摇头,可摸到“雷霆式”
的枪身,检查完枪管膛线、弹匣供弹结构,脸色渐渐变了:“这种公差控制,比我们国内的民用枪械还好。
你们的生产体系,很成熟。”
偏见没了,合作就顺了。
德国工程师们很快融入车间——海因里希指导工人改进动机喷油嘴,让功率提升了两成;传动专家施耐德画了新的变箱图纸,解决了转向卡顿的问题;新到的德国车床一安装好,加工出来的履带销精度比以前高十倍,再也没掉过履带。
傍晚的车间依旧亮着灯,德语和中文混杂的讨论声飘出窗外。
沈未央蹲在地上,和施耐德一起调整履带张紧度,霍聿枭站在旁边,看着那台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验证样车,正被新零件一点点组装起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聿枭,”
沈未央直起身,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海因里希说,下个月就能装出第二台样车,这次肯定能跑起来。”
霍聿枭走过去,伸手揽住他的肩膀,指尖蹭过他沾了机油的袖口:“等‘龙吟’真正跑起来那天,咱们就去边境转转,让那些盯着奉垣的人看看,咱们的钢铁巨兽,可不是好惹的。”
晚风从车间窗户吹进来,带着远处机床的轰鸣。
远洋来的这阵“风”
,不仅吹动了“龙吟”
计划的进度,更给奉垣的重工业埋下了新的种子——那些工程师、那些设备,还有这场基于实力的合作,都在悄悄改变着奉垣的钢铁根基,也让未来战场的格局,开始朝着对奉垣有利的方向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