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有内涵的作品的。
北大中关园宿舍楼在北大东门外,被一条窄窄的马路与北大隔开。
北大东门是小小的铁门,那种自己可以用手从外面拉开门闩的小门。
在有重要活动时,南门守卫会不让校外人士进入北大。
这时,了解内情的人会告诉你走这个东门。
出了这个不起眼的东门,过了窄窄的马路,就看见几排灰色的宿舍楼,所谓的”
筒子楼“。
北京的”
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这种单位宿舍,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
因为它经济的设计,在旧体制分配住房的时期,被普遍采用。”
分“的住房,自然不会有人抱怨,能分到住房的人应该是单位里的”
能人“。
所以,这种宿舍的居民关系是紧密的,不像后来自主购房的居民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这种宿舍使用公共空间:公共厕所、公共厨房,有公共空间,就需要维护公共关系。
公用厨房,就是几家人在一个空间里施展厨艺,边聊天边烧菜,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如果身边的人走到你的锅里舀起一铲子菜,放进嘴里尝尝,或者还能评价一番”
味道不错。
“那你的人缘真的不赖。
北大中关园这几排筒子楼里,有些是有地下室的。
之前都是住在上面的居民(基本都是北大的教职工),把他们家里放不下的杂物堆放在下面的地下室里。
之前楼上住的单身教师较多,没什么杂物,而且,五层高的宿舍,低下室的房间够不上每家每户都有。
后来,学校分房逐年减少,楼上也住了小两口的家庭,甚至还有三口之家,杂物自然就多起来了。
地下室渐渐不再空置了。
不知从谁起,把这样的地下室出租给考托福的学生。
这些地下室有窗户,窗户在地下室的顶部,但只能看到地面上来来回回的人的脚。
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有梦想,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
在楼上的居民看来,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住人呢?可地下室里”
穴居“(这些考托福的年轻人这样自诩)的人却很惬意。
这里冬暖夏凉,隔音还好。
只是信号不好,手机放在窗口才会有微弱的信号。
很多时候,”
穴居“者进到地下室,就真的”
人间蒸“了。
开始时这里是一个人一间,在地面以上的人看来,已经惨不忍睹了。
后来每间屋至少住了四个人,下面的热闹就可以想象了。
近来,那”
tiandtiaga&0t;的声音总会一遍遍地响起,而且常常在深更半夜的时候。
于是,同一座楼里就有了两个阶级:地面以上的居民,和地面以下的”
穴居者“。
之前堆在地下室的杂物,现在堆在楼前的地上,时常会有些物品丢失。
这给了楼上居民挥语言才能的机会,常听见女性的花式骂街,本事大的连骂一小时不带脏字,越骂嗓子越亮。
穴居者悄悄赞叹着:”
还得说是人家有学问呐。
“
童稚在这群“穴居”
者中有不少朋友,因为他给几个参加托福考试的学生辅导。
开始去过肯德基,感觉太吵。
当这些“穴居”
者把童稚带到这个地下室时,他们自己很狼狈,担心童稚看不上,谁想童稚连连称好,说他刚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还住过集装箱。
当时坐在他身边的小芹干脆愣住了,在小芹看来去美国无异于上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