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扰动了无数国人的心,纷乱的思绪困扰的不止是年轻人,还有他们的长辈;不止在东方古国引起轰动,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包括华人和西方人。
这就是九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其中的插曲很多人都喜欢哼唱,北大食堂里经常会听见一两声泄式的高亢歌声:“tiandtiagay0uask&0t;。
不懂英文的食堂服务员好奇地问:”
同学,你咋就唱这一句?啥意思啊?“
同学嘿嘿笑着说:就是让您别再唠叨啦。
服务员看着同学端着饭盒朝食堂外走,感觉自己被耍了。
当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因为贫困辍学的时候,一些人的”
苦难“却是因为出国留学。
有的家长自己到国外打工,以供养孩子留学。
国内的英语学习培训形成了最火爆的市场,北京海淀成了校外英语培训的主战场。
有些家长是学俄语出身,觉得二十六个字母的英文能变幻出那么多的课程,感觉名目繁多、眼花缭乱。
海淀,尤其学校周边的房租也在迅上涨。
陪读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
都是独生子女,一锤子买卖。
许多母亲离职,全天候陪孩子念书,接送,陪做作业。
最生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学,直到把孩子送进国外的大学。
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在开放浪潮的冲击下,思想所经历的激烈碰撞,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后来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电视剧主人公本是一位音乐家,怀揣美国梦毅然踏上了纽约的土地。
然而,现实却远不如他想象中那般美好,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生活的压力,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举步维艰。
在纽约,我们曾经的音乐家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善良的阿春,有狡猾的大卫,还有一群同样怀揣美国梦的中国同胞。
他们在这个繁华而又残酷的城市里,为了求生存而经历精神、肉体的炼狱。
最终找到加工毛衣的生财之道,他拥有了财富,却感到美国并非他想象中的天堂,这里充斥着黑暗和不公,最终他选择从这里逃离。
就像电视剧插曲的最后一句所唱的:”
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近乎绝望的呼喊,表达了古老的东方民族努力融入西方世界的阵痛,这样的阵痛真实地生在象群莉一样的青年人身上。
群莉想写一篇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但她犹豫着是否寄给吕一鸣。
群莉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文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很多人关注大部头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更多的人会关注与命运相关的贫民生活。
会被电视等媒介拉走,离所谓纯文学越来越远。
群莉回忆着在北大的本科生宿舍里,自己、丽丽和小芹围坐在桌旁,桌上堆满了中外文学名着。
她们在讨论着邱枫说的,为什么中国是仅存的文字完整的四大文明,却没有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时的北大中文系甚至开启了争取诺奖的学习模式。
到哥大后,她听到了一种流行的说法:越是想得到诺奖,就会离诺奖越远。
哼,难怪她邱枫不被北大接受,连个系主任都当不上。
毕竟只是在日本留学了几年,也就会写些装神弄鬼的玩意儿。
文学的表达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达,表达的方式会更加多样。
但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永远是文学的本质。
群莉一直坚持写作需要生命的特殊体验,一个生活在别人眼光中的人,是不会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