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教授近来工作量很大,除了他自己的美学专着要整理出版,还给研究生授课,再就是校史编纂委员会的工作。
的确离百年校庆还早,但这是新千年之前的一次校庆,社会上有人把北大百年校庆与新世纪到来联系到一起,于是出现了北大如何迎接新千年,能否再造辉煌百年的命题。
这无疑使百年校庆社会化了,参与其中的不再仅限于学校内部,社会上关心北大的一切人士,尤其文化人都热衷于此,于是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展,等尖锐命题也不断被提出来。
除了往届的校庆回顾校史,纪念名人,砥砺学生,展望未来等活动之外,许多文化人借北大百年校庆的平台,表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一时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童教授多了许多无法预想的任务,比如接受电视采访,比如回复群众来信等等。
他自己还要到北大一些地方去转转。
是自己提出“给北大拍写真”
的想法,他于是规定自己每天都去一个地方,去回忆那些过往,回忆大师们在北大留下的那些点滴往事,并写成回忆文章。
那些名人轶事是北大精神的鲜明写照。
永远的校长蔡元培,他那句名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是北大师生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大人历来信奉老校长的“兼容并包之主义”
,所包者,既有新旧、中西、文理、汉宋,更有生死攸关的政治与学术。
北大:园园皆有景,处处总关情。
每一处风景都留下了大师们的印记。
每到校庆庆典的时候,都是我们确立学校声望,凝聚校友感情,以及确立学校未来展战略的时候。
百年校庆将难逃避“百年光荣”
的叙述基调,恐怕会被“集团轰炸”
,但我们自己需要保持冷静,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远远落后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大业,需要我们思考,进取。
鲁迅先生1925年在《我观北大》的演讲中说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造运动的先锋。”
“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在最困难的抗战时期,蒋梦麟校长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地奔波,使学生、教授们,跑警报的同时依然坚持做学问,那种坚定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难以想象的。
后来的胡适校长,风度翩翩,才华过人,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人才。
他与北大的缘分更深,去世时,用北大校旗覆盖棺材。
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喜欢用写信的方式与友人交流,他认为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真诚的沟通方式。
他的信件内容丰富,既有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有对生活琐事的关心。
他的笔触流畅,文字简洁明了,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热情。
在他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和信件。
他常常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回复每一封信。
他的回信总是充满了鼓励和建议,让人感受到他的关怀和支持。
胡适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思想和着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史上。
许多友人提议北大应该在校园里为他塑像。
马寅初校长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他主张“牺牲主义”
。
“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