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日,密支那训练基地弥漫着不同往日的肃杀之气。
历时三个月的整训即将结束,第十一集团军这把在战火中重铸的利剑,已经做好了出鞘的准备。
林文澜站在指挥部门前,望着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官兵们。
这支曾经在曼德勒几乎全军覆没的部队,如今已经焕出新的生机。
新补充的三千老兵与曼德勒幸存的老兵完美融合,美式新装备也基本形成了战斗力。
"
军座,各部队训练考核结果已经出来了。
"
周志宏手持一份厚厚的报告走来,"
成绩出了预期。
"
训练成果验收
在射击训练场,暂编第1师的官兵正在进行最后的实弹考核。
来自长沙会战的老兵刘建雄,使用1加兰德步枪在三百米距离上打出了五四十九环的优秀成绩。
"
好!
"
观礼的美军顾问布朗上校忍不住赞叹,"
这个水平已经过了我们大多数美军士兵。
"
董振邦拄着拐杖,虽然腿伤未愈,但脸上洋溢着自豪:"
这些老兵本来就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现在有了好装备,更是如虎添翼。
"
在炮兵阵地上,新型2a1榴弹炮的实弹射击正在进行。
观测员报出目标坐标后,仅仅两分钟,炮弹就准确命中十公里外的目标。
"
精度比曼德勒时提高了三倍!
"
炮兵指挥官兴奋地报告。
陈明远的特种作战部队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模拟城镇作战演练中,特战队员们神出鬼没,精准"
击毙"
所有"
敌方指挥官"
,自身却无一"
伤亡"
。
"
这支部队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布朗上校私下对林文澜说,"
史迪威将军看到一定会非常满意。
"
战术创新与总结
在指挥部召开的战术研讨会上,官兵们热烈讨论着三个月来的训练心得。
来自各战区的新老兵带来了不同的作战经验,经过融合提炼,形成了一套适合缅甸战场的新战术。
暂编第3师师长孙明提出了"
弹性防御"
战术:"
我们不能像曼德勒那样死守一点。
要建立多层次防御体系,适时反击,让敌人始终摸不清我们的主力所在。
"
来自鄂西战场的老兵王铁柱分享了机枪使用心得:"
美制机枪射快,但要控制节奏。
我建议采用三点射为主,连射为辅的射击方式。
"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年轻军官在训练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原第1师参谋李振华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步炮协同方案:
"
我们可以将炮兵观察员配属到连级单位,这样前线部队就能随时呼叫炮火支援,大大缩短反应时间。
"
林文澜认真听取每个人的言,不时点头赞许。
这三个月的整训,不仅恢复了部队的战斗力,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指挥人才。
最后的装备配
十月二十五日,最后一批装备运抵密支那。
这次送来的是官兵们期盼已久的单兵装备。
每人配全新的1钢盔、作战服、野战靴,还有个人急救包和水壶。
军官们则配了手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