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朗指着图表说,"
他们的商船队损失惨重,原材料无法从东南亚运回本土。
更重要的是,美军潜艇正在全面绞杀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
陈明远提出了特种作战师的计划:"
我们可以加强对日军补给线的袭击。
既然他们资源如此紧张,任何损失都会造成倍增效应。
"
董振邦则持谨慎态度:"
但我们不能轻敌。
日军在防御作战中依然顽强,而且随着战线的缩短,他们的兵力密度反而会增加。
"
敌我对比的转变
会议的结论令人振奋:到1943年底,敌我力量对比已经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兵力素质上,第十一集团军经过整训,官兵平均年龄2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
而面对日军中新兵比例持续上升的情况,我军经验丰富的老兵比例却在增加。
在装备方面,美援物资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驼峰航线运抵。
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了加兰德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火力远日军。
更重要的是制空权的转移。
美军p-51战斗机已经在缅甸上空取得了绝对优势,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因为飞行员素质下降和燃油短缺,出勤率大幅降低。
新的作战计划
基于这些情报,林文澜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
"
我们将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他在作战会议上宣布,"
利用日军兵力分散、资源短缺的弱点,集中兵力打击其要害部位。
"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种作战部队深入敌后,破坏补给线和指挥系统。
第二阶段:主力部队实施正面突破,分割日军防线。
第三阶段:围歼孤立之敌,收复关键地区。
"
记住我们的优势,"
林文澜强调,"
我们有着充足的补给,而日军连子弹都要节省使用。
我们要利用这一点,通过持续作战消耗他们本已紧张的资源。
"
战前动员
十一月二十日,林文澜向全军官兵通报了情报分析结果。
当士兵们得知日军面临的困境时,士气空前高涨。
"
弟兄们!
"
林文澜在动员大会上说,"
日军已经日薄西山,但困兽犹斗。
我们绝不能轻敌,而是要抓住这个机会,为曼德勒死难的战友报仇!
"
各部队随即展开了针对性的训练。
针对日军中新兵比例增加但老兵依然顽强的特点,训练重点放在了应对两种不同素质敌人的战术上。
"
对付日军新兵,我们要采取心理战和火力压制;对付那些顽固的老兵,则要依靠精准的火力和灵活的机动。
"
董振邦在战术课上讲解道。
最后的准备
在进攻起前,林文澜特别召集炮兵和航空兵指挥官,制定了详细的火力准备计划。
"
我们要在第一次突击中就摧毁日军的前沿补给点,"
他指示道,"
让他们的后勤雪上加霜。
"
工兵部队准备了大量的架桥设备和爆破器材,确保部队能够快突破日军防线。
医务兵也做好了接收大量伤员的准备。
"
日军在绝望中的反扑必然疯狂,"
卫生处长赵明德说,"
我们必须做好最
